2020年8月6日,美國白宮網站發布了針對兩家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總統行政令,根據《國際緊急經濟狀態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下稱“IEEPA”),宣布自總統行政令頒布45天后(即2020年9月20日),禁止任何受美國法域管轄的個人或有關資產與相關互聯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開展被美國商務部所指定的交易。
雖然本次的總統行政令僅僅針對特定中國企業,但是任何具有中國血統的互聯網公司在EO 13873號總統行政令及擬議規則的陰云下都可能面臨同樣的危機。在本次總統行政令頒布前一天,美國國務院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一個名為“清潔網絡”(Clean Network)的計劃。其稱TikTok(海外版抖音)、微信等 “不可信的中國APP”威脅到美國公民的數據安全,引發了業界高度關注。
“清網”行動涉及運營商、BAT等更多企業
自2018年以來,美國以多種借口和手段針對中國互聯網公司進行限制和打壓,鑒于當前的中美關系,美國針對特定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措施或許會演變成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又一挑戰,相關風險需要業界關注。
本次“清網”行動是美國政府為了保護美國公民和美國公司的一項新舉措,保護他們不受國外勢力的入侵。為了達到這一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提出了5項舉措。
第一項是針對中國的運營商。禁止所謂不受信任的中國電信公司接入美國通信網絡,向美國或從美國提供國際電信服務。
第二項是針對中國APP。將所謂不受信任的中國APP從美國移動應用商店下架。
第三項是針對中國的手機制造商。阻止所謂不受信任的中國手機制造商預裝或從其應用商店下載應用軟件。
第四項是針對中國的云服務。阻止中國云服務商(如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提供美國個人數據和商業信息的相關儲存、處理能力和權限。
第五項是阻止中國供應商參與全球互聯網海底光纜的建設。
蓬佩奧表示,實行這樣的政策,主要原因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侵犯美國隱私,以及中國企業需要服從中國法律,可能會抵觸美國利益。
如此蒼白無力的解釋難以說服任何人,尊重各國之間的法律是跨國貿易的基礎,至于“侵犯隱私”,更是無稽之談。
在美國“清網”行動發布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近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作出回應:美方有關做法根本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完全是惡意抹黑和政治操弄,實質是要維護自身的高科技壟斷地位,是典型的霸道行徑。
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企業與美國的業務往來十分緊密,美國不僅僅是互聯網企業的重要海外市場,也往往是關鍵的融資地點。在現代國際商貿體系里面,兩國之間不同公司互相持股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騰訊公司,在美國就有暴雪、P社、育碧等公司的大量股份;火爆全美的吃雞游戲PUBG和英雄聯盟,騰訊也有不同程度的持有權。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550余家中國公司中,互聯網企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這次“清網”的影響,SA無線網絡高級分析師楊光表示:“目前所謂‘清網’的聲明,很含糊,缺乏必要的細節,所以很難判斷具體的影響程度。”有業內專家認為,本次“清網”行動勢必會給兩國科技企業之間的合作帶來重重阻礙。
中國互聯網企業需做好應對準備
作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過去20年間的蓬勃發展也將中國造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的互聯網市場。在科技飛速發展時代,大國競爭的實質就是科技的競爭。從5G技術到人工智能,從半導體芯片到量子計算,誰能夠率先掌握下一代的核心科技,誰就能站在時代的風口,引領時代發展的方向。因此,中國科技企業的快速崛起給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自2018年以來,美國已經從多個領域全面收緊了對于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管制,中國互聯網企業所面臨的監管壓力越來越大:在外國投資審查領域,CFIUS在2019年所開展的多起涉華調查和否決交易均涉及互聯網業務;在出口管制領域,2018年11月商務部產業安全局發布的關于受管制新興技術的預約立法意見中所列的14類新興管制技術中,也有多項技術和互聯網公司的業務直接相關;2020年8月6日,美國證監會和財政部起草了一份新的提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在2022年1月1日前向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簡稱“PCAOB”)共享審計工作底稿,否則將強制相關中國企業退市。
8月5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情況下,美國在全球范圍內不擇手段地圍堵打壓中國一家民營企業,演繹了一場教科書式的霸凌。任何人都一目了然,美國的目的就是要維護自身的科技壟斷地位,剝奪其他國家的正當發展權利。這種毫不加掩飾的霸道,不僅破壞了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也損害了自由的全球市場環境。美國并沒有資格打造什么“清潔國家聯盟”,因為它自己早已滿身污跡。美國在全世界竊聽、監控其他國家的不良行徑已是世人皆知。
有專家指出,值此整體商業環境發生劇變之際,中國企業需要做好順勢調整的準備,并提前做好預案。
在整體的業務發展和規劃上,針對公司的3~5年的中長期業務戰略規劃,應當預先考慮國內外相關政策變化可能對業務的影響,并根據相關預估分析適當調整未來的商業布局和重心。
在具體業務開展中,目前對于可能存在美國連接點的新業務,應當在開展前對相關業務的潛在風險和影響進行評估后再行決定相關業務開展的必要性;同時,對于已運行業務,同樣需要定期根據現行規定對相關風險進行評估,并作出動態調整。
如果遭遇政府的相應調查時,應當及時集合公司內部相關部門和外部的法律、公共關系等專業機構,組建專門的應對小組,商討應對方案,盡可能將相關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
在網絡世界筑“鐵幕”,弊多利少
當前,數字經濟時代正在改寫和加速全球化進程,也在顛覆既有的商業模式和創新范式,網絡互聯互通成為全球經濟快遞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美國卻試圖在網絡世界,尤其想在未來5G網絡中降下新的“鐵幕”,構筑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互聯網陣營。
這勢必會導致中美兩國互聯網經濟的耦合程度越來越低,客觀而言,美國如今依然是互聯網強國,但在一系列打壓行動和惡意的揣測下,美國經濟和科技很可能會誤入歧途。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一道“鐵幕”降下來,受害的不只是中國,還有美國自身。對抗代替競爭,封禁代替創新,這一系列心態和行動的變化,正在扼殺美國創新發展的活力。
根據IHS預計2020~2035年,全球七個主要國家在5G價值鏈中的相關企業平均年投入研發資金與資本性支出總和將超過2000億美元。到2035年,5G價值鏈本身將創造3.5萬億美元經濟產出,同時創造2200萬個工作崗位。中國5G價值鏈總產出9840億美元,創造就業機會950萬,位居全球第一。
相較于美國的“小人之舉”,中國科技企業的砥礪前行,不斷創新,力求用產品證明自己,用實力捍衛市場。
中國移動不到一年已建設近30萬個5G基站,部署城市超過300個,預計8月即可完成全年目標,中國移動5G信號已全面覆蓋所有城市、部分發達鄉鎮,以及重要的高鐵線路、機場等場景,覆蓋場景上至珠峰8848米,下至礦井下534米。
由中國電信牽頭提交的5G智能電網研究項目在3GPPR18中成功立項,將正式定義5G+智能電網端到端標準體系架構,此次立項再次凸顯了中國力量,進一步擴大了中國企業在5G標準制定過程中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聯通攜手中興通訊、騰訊在廣東打造業內首個基于APP應用級的5G SA端到端網絡切片,構建包含5G SA網絡、切片運營平臺、5G終端和手機端APP應用等端到端切片解決方案。實現在不同業務場景中,靈活使用定制化的增值網絡服務能力。
當歷史車輪疾馳而來之時,立足中國,走向全球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們也需要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考慮未來的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也許需要面臨全新的困難磨礪,甚至付出高額的代價,但只要不忘初心,勉力前行,曙光一定就在前方。
-
智能電網
+關注
關注
35文章
2951瀏覽量
116535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92瀏覽量
103969 -
5G技術
+關注
關注
8文章
532瀏覽量
18528
原文標題:美國宣布“清網”措施,中國企業需如何應對?
文章出處:【微信號:txshj123,微信公眾號:通信世界】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