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電子設備領域已增加了對柔性和可拉伸電子系統的研究。
盡管在傳統的基于CMOS的組件領域中數十年的工作價值導致了極大的小型化,但這些設備仍然脆弱且不靈活。盡管可以將它們放置在柔性PCB基板上以實現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但該解決方案不會很快實現真正與人體貼合的設備。
因此,全球的研究人員和設計工程師一直在尋找在設備級別創建完全靈活的電子組件的不同方法,特別是可穿戴式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在一系列消費,工業,國防和醫療技術中具有多種有用的應用。
“可拉伸”式傳感器
可拉伸的物理傳感器存在一個固有的問題——彈性。當可伸縮傳感器的彈性太強且延伸得太遠時,不必要的相互作用會導致在一個軸上進行測量,而在另一個軸上產生誤差。這可能會阻礙高級電氣系統(如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的關鍵開發的進展。
例如,完全正常且規則的運動(例如肘部或膝蓋的彎曲)足以將傳感器推到其結構完整性之外。這會在壓力運動測量中產生很大的誤差,并使傳感器無法同時測量壓力和應變。
壓力傳感器(換能器)通過使用恒定面積的傳感元件來工作,并對流體壓力施加到其上的力做出響應。施加的力使換能器的膜片偏轉,然后對其進行測量并將其轉換為電輸出。
如果換能器的一根軸偏離了足夠大的倍數(例如,因為它已經被拉伸得太遠了),這將導致讀數不準確,因為壓力(P)是用力(F)除以面積(A)來計算的, P = F / A。
在消費者可穿戴設備中,這些不準確之處將給用戶帶來煩惱。在醫療或安全至關重要的應用中,它們可能很危險。
使傳感器具有柔性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YNU)的研究人員聲稱找到了一種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提出了一種“壓力傳感器和應變傳感器的整體陣列”,該傳感器能夠同時獨立地檢測運動的力和彎曲變形。
研究人員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一種軟材料和一種硬材料)來保護傳感器伸展和準確測量運動的能力。將硬硅樹脂(PDMS)沿著電極放置在陣列上方,并且在每個放置的核心處,他們都放置了可感知壓力的柔軟的多孔硅樹脂。
YNU工程學院副教授Hiroki Ota表示:壓力感應元件周圍的PDMS可以防止在產生的設備張力期間元件發生大的變形。
PDMS核心處的柔軟的多孔硅壓力中心受PDMS的硬殼保護。這樣就可以測量壓力,而不會超出可靠的誤差范圍。它還允許傳感器測量壓力和應變,這是運動的獨立因素。
通過可彎曲傳感器了解人體運動
映射陣列矩陣中的列電極和行電極的電阻低于壓力傳感器的電極。這種基板和電極電阻的控制可以防止器件的拉伸變形影響壓力感測。
可拉伸陣列中的電極可以以比檢測壓力所需的速率更低的速率測量應變,這使得能夠獨立感測壓力和應變。
研究人員計劃將他們的傳感器應用于物理鍵盤,并將其安裝到人體上。他們說,這種鍵盤將能夠隨著身體彎曲而仍能檢測到指尖的壓力。他們還希望使用傳感器進一步了解人手的觸摸和運動。
責任編輯:tzh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4文章
51577瀏覽量
757757 -
CMOS
+關注
關注
58文章
5752瀏覽量
236371 -
pcb
+關注
關注
4332文章
23198瀏覽量
401006 -
電子設備
+關注
關注
2文章
2829瀏覽量
5407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光纖傳感器應用領域 光纖傳感器工作原理
什么是自感式傳感器
氣體傳感器模塊在應急救援領域的廣泛應用與未來展望

PNP傳感器在汽車領域有哪些應用
觸控傳感器:工作原理、運行方式及廣泛應用
傾斜傳感器:工作原理與廣泛應用
基于一種AI輔助可穿戴微流控比色傳感器系統

基于可穿戴連續血壓監測的柔性多模態脈搏傳感器
探索電荷傳感器的廣泛應用與信號采集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