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刷屏中國各大社交媒體。
此次美國大選是近幾十年以來最為中國人關注的一次,除了“懂王”所上演的各種滑稽戲以外,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因為很多中國人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會出現變動,比如對于半導體行業的管控。
但事情真的會按照這樣的劇本走嗎?
半導體的超然戰略地位
近兩年來,中美貿易戰涉及文化、經濟、政策等方方面面,但是居于爭議中心的,毫無疑問是半導體產業。2018、2019年,連續兩年,川普政府對華為施加強硬政策限制,企圖將中國的先進半導體業務置于死地。
川普的這種過激反應,其實也在昭示半導體產業之于美國或者說是之于世界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半導體帶來了全球技術突破并且驅動了經濟增長。自90年代開始,半導體就一直是帶動全球經濟持續上揚的關鍵因素。
我們現如今之所以可以使用智能手機,主要就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主導的大型計算機試驗。短短三十年時間,智能手機芯片的晶體管數量對比大型機增加了近100萬倍,處理能力提高了450000倍,這是智能手機風靡全球的底層力量。
在可預見的未來,進入數字化轉型的AI時代,無論是AR、自動駕駛汽車還是工業4.0,這個世界的轉動都離不開半導體產業的迭代更新。
與之相應的,半導體行業的技術突破也成為了經濟增長最強勁的發動機。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表示,2020年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預計將達4330億美元,2021年更是會進一步增長至4600億美元。這也正是掌握半導體技術優勢的美國,自1988年以來,生產率和GDP增長均超其他高收入國家的主要原因。
另外,半導體還構筑起了美國的軍事霸權。雖然目前半導體產業主要應用于C端,但是該產業卻主要是由軍方培植而來,在1948年到1957年間,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都由美國國防部貢獻,而在5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還曾達到過50%。
至今,高新電子元器件在導彈、航母、反偵察等國防科技產品上依然起著主導力量。《 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就將微電子工業作為國防現代化的發力重點。美國國防研究與工程部副部長邁克·格里芬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半導體等技術優勢是贏得未來沖突的關鍵”。
美國的核心競爭力
半導體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美國拼命想守住這幾十年來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希望攻下這一技術高地。當這兩大趨勢產生對撞,摩擦自然不可避免。
自2000年開始,我國政府通過發展國家半導體產業以及減輕對外國供應商依賴的兩手抓方式,逐步謀劃起半導體產業的突圍。中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開始,在中國運營的半導體公司總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
如無意外,預計截止2025年,中國本土的半導體供應商將滿足本國超七成的半導體需求。
但是如我們所料,意外還是來了。
在面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的滾滾洪流時,川普政府一方面在制造業層面實行“脫離”政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另一方面又給產業鏈以政策層面的壓力,意圖扼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特朗普從前期的宣傳來看,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層面對比川普政府要更溫和一些,但是正如經濟學者埃弗奈特所言:“保護主義在美國有悠久的傳統,無論下任總統是誰,都會像所有前任一樣,在貿易政策上追隨國家利益,特朗普在兩人中不過是嗓門比較大的那一個”。
仔細剖析拜登的政策就可以發現,拜登雖然在外圍制造業上松口,但是在半導體、醫療等關鍵產業鏈上,拜登依然表示“將會逐步回流”。
拜登事實上,作為美國的大統領,不論是川普還是拜登,都有責任保持美國的技術領先。川普和拜登在核心問題上的爭論,不過是同一個策略的一體兩面罷了。
半導體產業的美國式豪賭
雖然在這場關乎半導體的戰爭中,美國占據一定的戰略優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就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
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政策本身就是一場豪賭。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的《特朗普對半導體和設備的出口限制如何傷害美國科技行業》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嚴重損耗了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最后有可能導致其他國家不再依賴美國的技術。
在美國大規模回遷半導體產業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爆發了,白宮新冠病毒應對工作組協調員黛博拉·伯克斯表示,美國疫情已來到“最令人擔憂、最致命”的時刻。包括谷歌、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公司都被迫宣布“在家辦公”。但是半導體產業屬于高密度的人力產業,不可能“在家造芯片”,因此,這一“意外”或將深刻地影響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黛博拉·伯克斯與川普政府“閉關鎖國”式的政策相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在需求與政策的雙重驅動下找到了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路線。
近兩年,中國財政部、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頻頻頒布扶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比如財政方面就發布了“十免”、“五免五減半”的減稅免稅政策。“十四五”規劃也明確將集成電路列為了極具戰略地位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種宏觀層面的利好政策,顯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支撐。
而在產業上,近年來國內也有不少亮眼的半導體企業脫穎而出。比如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海思,2019年營收達到了24億美元,獨占亞洲IC設計鰲頭。無獨有偶,2019年,長電科技在全球封測市場的市場占比也達到了11.3%,位列世界第三。
在半導體制造領域,中國的整體水平距離世界一流水平確實還有一定差距,并且備受美國擠壓,但是考慮到半導體制造的成長路徑極為單一,需要大量優質的時間、資本與人才,在需求與政策的雙重鼓勵下,在不遠的未來,中國極有可能按照既定路線實現產業升級。
從市場來看,中美半導體產業已然呈現相背而行的趨勢。國際半導體協會表示,由于海外客戶的采購量減少,美國芯片行業已損失了近1700億美元;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教授則表示,2020 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的增長 100% 由中國貢獻。
魏少軍針對此趨勢,華爾街日報撰文表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工廠。這一時間,與我國的“制造強國計劃”的時間線不謀而合。
責任編輯:PSY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9文章
51996瀏覽量
434387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5文章
28414瀏覽量
230760 -
核心
+關注
關注
0文章
44瀏覽量
151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銳減23.5%,貿易逆差現象引發關注

歐盟發布報告分析其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優劣勢

美國拜登政府公布先進半導體出口限制,英偉達和中國商務部回應!
拜登擬在卸任前加強AI芯片出口管制
商務部反對美對中國芯片調查
揚杰科技登榜“2024中國半導體企業TOP100”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測
拜登政府突擊撥款 英特爾將獲80億美元
中國半導體的鏡鑒之路
半導體行業諧波監測與治理系統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