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上交所官網發布消息稱,由于發行人及保薦人主動申請,上交所中止依圖科技的科創板上市發行審核;終止禾賽科技的科創板上市發行審核。
一時間,企業IPO折戟話題引起廣泛熱議。
事實上,IPO路上“失意”的并不僅僅是這兩家企業。從2020年底開始,科創板、創業板的IPO過會率明顯下降,A股出現IPO收緊態勢。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73家科創板、創業板擬上市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其中科創板擬上市企業28家,創業板擬上市企業45家。
不少業內人士在2020年底就明顯感覺到“企業IPO所需時間要比以往更長”。比如2020年第四季度,創業板企業從提交注冊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時59天,而2020年第三季度平均耗時不足19天。
從密集沖上市到集體撤申請,發生了什么?
“轉折發生得太快”,短短3個月70多家折戟IPO,科創板審核淘汰率達到17%左右,這“勸退”了不少擬做上市準備的企業。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撤單潮”?是“風口正緊”,還是企業“帶病闖關”?有上市計劃的企業是否要因此而暫時擱置?
先來看看官方怎么分析。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對近期備受市場爭議的IPO撤回現象首次做出回應。易會滿表示,從核準制到注冊制,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的首要目標是提高發行人上市的“可批性”,也就是要獲得審核通過;現在應該是要保證發行人的“可投性”,也就是能為投資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標的,這對“看門人”的要求實際上更高了。
在他看來,從目前情況看,不少中介機構尚未真正具備與注冊制相匹配的理念、組織和能力,還在“穿新鞋走老路”。
這一錘首先落在了保薦機構上。例如,撤單最多的中信證券旗下共有10家保薦企業放棄IPO之路,其中創業板、科創板項目分別為6家和4家。頭部券商的保薦能力正受到空前的質疑。
除了券商自身能力外,這與目前的上市大潮也不無關系。Wind數據顯示,目前正IPO排隊公司超過400家,處于輔導期的擬IPO公司數量更為龐大。至今已報送輔導備案材料、正接受上市輔導的企業數量超過2200家,而目前A股全部上市公司數量也才4200多家。
國內企業對IPO高漲的熱情,一度引起了“小堰塞湖”的現象,導致中介機構遇到產能瓶頸,從而影響了對項目質量的把控。
天風策略則認為,短期內科創板撤回高峰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監管規范化背景下,保薦機構的職業能力不足問題暴露;第二,部分申報企業存在定位不清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問題。
在數量如此龐大的IPO輔導隊伍中,有沒有濫竽充數、渾水摸魚的公司?值得關注的是,1月31日新一期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現場檢查名單公布,共有20家企業被“抽中”。然而在短短10個工作日內,這20家企業中的16家便撤回材料,引發熱烈討論。
現場檢查是監管部門書面審核工作的必要補充。一些首發企業存在的問題,通過書面審核很難發現,但在現場檢查中卻很容易“露餡”。
對于持續經營能力差或商業模式沒有跑通的企業,顯然已經被排除在IPO之外了。倘若企業還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如存在財務造假等,那基本與上市絕緣了。不僅如此,兩家證券交易所均表示,對于現場檢查進場前撤回的項目,如發現存在涉嫌財務造假、虛假信息陳述等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的,保薦機構、發行人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絕不能“一撤了之”,也絕不允許“帶病闖關”。
從這個層面看,國家確實在加強監管。2020年10月證監會發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征求意見稿)》;今年1月29日,證監會正式下發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2月5日,證監會發布《監管規則適用指引》,重點約束股權代持、臨近上市前突擊入股、入股價格異常等問題,尤其是“提交申請前12個月內入股的新增股東鎖定36個月”的規定,更是直指套利。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注冊制改革”更是成為廣受關注的熱詞之一。
除此之外,3月1日,新的刑法修正案正式實施。對于欺詐發行,修正案將刑期上限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5年……在政策、法律法規層面,把“門”守得死死的,逐步健全中國股市發展。
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從嚴監管可以將資質差的企業剔除IPO的隊伍,同時嚇退一部分“魚目混珠”的公司,從中篩選真正優質的企業。
手握核心資產,完全不用慌張
今年撤材料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今后還會有更多,企業應該要意識到這一點,通過IPO套利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了。支持合格的、高質量的上市公司,這是本輪監管與IPO收緊歷史之間最大的區別。畢竟要對中國股市有1.8億個人投資者負責。
以半導體行業為例,2020年12月初至2021年3月初,共有12家擬上市芯片企業的IPO進程終止。據芯東西對主動申請終止IPO 12家芯片企業的招股書分析后,發現朝陽微電子、銳芯微、昆騰微、國人科技的客戶集中度均高于80%,云知聲尚未實現盈利等。
盡管半導體產業處于政策扶植的中心地帶,近年來也有不少半導體公司在崛起,但是具有核心技術和長期潛力的半導體公司仍然供不應求。從這一角度來說,芯片企業沖上市的“熱情”,與踏實完善產品、技術短板的“理性”同樣重要。
這同樣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中國作為全球化中的一環,很難不受波及。下一步,中國需要在求穩中補漏洞。一方面,今年的十四五規劃中,我國首次沒有設定明確的GDP增長目標,只提到“保持GDP在合理增長區間即可”;另一方面對原來那些“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未來要著重發展。
毫無疑問,無論是在國家政策層面還是股票市場中,那些屬于核心資產掌握著核心技術的企業將長期獲得利好。例如,動力電池市場的龍頭股-寧德時代,2018年上市之時寧德時代總市值約為786億元,2021年4月2日,寧德時代市值達到7743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4.37%。在東方財富網上,顯示有超過60%的投資者持續看好寧德時代的上漲空間。
在大規模造富時代終結后,企業要上市,一句話,先修護城河,把自己打造為核心資產。
責任編輯:lq
-
核心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625瀏覽量
19703 -
ipo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22瀏覽量
32781 -
科創板
+關注
關注
4文章
900瀏覽量
27707
原文標題:3個月約73家企業折戟IPO:淘汰賽才剛剛開始
文章出處:【微信號:gaogongrobot,微信公眾號:高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寧德時代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
寧德時代本周提交港股上市申請
芯旺微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IMEI號申請條件與申請周期指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