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江億教授近期作了題為“數據中心冷卻的節能與余熱利用”的報告,主要介紹了“東數西算”戰略為應對數據中心的高電耗給出解決方案、應開發利用數據中心余熱為建筑供熱的系統等方面內容。
(公眾號:通信電源技術 與你在一起)
(公眾號:通信電源技術 與你在一起)
編輯:黃飛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數據中心
+關注
關注
16文章
5048瀏覽量
72974 -
東數西算
+關注
關注
0文章
81瀏覽量
2851
原文標題:數據中心冷卻的節能與余熱利用
文章出處:【微信號:通信電源技術,微信公眾號:通信電源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ST電機控制方案如何為數據中心等高功率冷卻系統“降溫增效”
在數據中心、暖通空調(HVAC)以及電池儲能系統(BESS)飛速發展的當下,高功率冷卻系統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作為這些系統的關鍵一環,電機控制技術的優劣直接影響著

走向綠色數據中心的7種手段
(VFD)是安裝在風冷式冷水機上的設備,以提高效率。它有助于在非高峰時間降低冷卻器的轉速,從而降低能耗。 2.遵循熱量指南:美國供熱,制冷和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在設立數據中心時已經發布了一些
發表于 08-16 15:35
數據中心太耗電怎么辦
??????摘要:其實對于節能,傳統技術也是做了“十二分”的努力。但是在技術不斷演進的情況下,傳統節能技術還是存在問題,如何破?本文分享自華為云社區《數據中心節能?來試試華為NAIE數據中心節能技術
發表于 06-30 06:27
數據中心是什么
數據中心是什么:數據中心是全球協作的特定設備網絡,用來在因特網絡基礎設施上傳遞、加速、展示、計算、存儲數據信息。數據中心大部分電子元件都是由低直流電源驅動運行的。
發表于 07-12 07:10
PUE指標能準確衡量數據中心能效嗎?
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做過10多個數據中心的Uptime設計認證工作,對國標GB50174及Uptime理論多有感觸,對數據中心能評指標、IT負載率、數據中心蓄冷系統等有些了解,對
發表于 07-12 08:06
如何去提高數據中心的運營效率呢
現如今,盡管IT業界的各種新興技術可能正發生著各種突飛猛進的快速變化,但每家數據中心仍然需要依賴電力資源的消耗來維持其運行能力。故而,數據中心運營商們仍然需要通過更新電源使用、冷卻和電氣設計方案,來
發表于 09-09 06:14
典型的數據中心供電系統組成部分
典型的數據中心供電系統由中壓配電、變壓器、低壓配電、不間斷電源、末端配電以及發電機組等設備組成,其中UPS的主要作用是在市電電源中斷、發電機啟動之前,確保所帶負載的持續供電。1 數據中心不間斷電源
發表于 09-10 08:20
什么是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企業用來容納其關鍵業務應用程序和信息的物理設施。隨著它們的發展,重要的是要長期考慮如何保持它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什么是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通常被稱為單個事物,但實際上它們由許多技...
發表于 09-15 06:46
數據中心冷卻技術是什么?發展趨勢如何
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現在是了解數據中心冷卻技術趨勢未來發展的最佳時機,這些趨勢仍在持續。有效保持數據中心冷卻是數據中心管理人員一直關注的問題,因此需要跟上新興技術發展步伐。以下是人們需要了解的
數據中心冷卻的一些技巧和訣竅
隨著數據中心的機柜和服務器的環境溫度快速上升,其配置的冷卻系統往往會不堪重負,數據中心運營人員面臨快速有效降低機房溫度的巨大壓力。如果在不能增加冷卻設施的情況下,運營人員可以使用一些
華為積極推動數據中心蒸發冷卻的技術創新
由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冷卻分會主辦、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協辦的《數據中心間接蒸發冷卻系統設計規范》線上啟動會成功舉辦。來自高校、設計院、數據中心用戶、設備制造企業的多位
數據中心用兩相循環冷卻系統研究
,因此需要節能技術來提高系統效率。數據中心能效的提高抑制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冷卻系統用電需求的減少部分抵消了IT設備用電需求的增長。然而,冷卻系統的能耗約占典型直流

數據中心冷卻標準
濕度也會導致冷凝、腐蝕和灰塵等污染物堆積在數據中心的設備上。同時,低濕度會導致兩個物體之間發生靜電放電,從而損壞設備。 而經過適當校準的冷卻系統可以防止這些問題,并讓數據中心全天候保持正確的溫度和濕度,從而最
華為亮相2025數據中心冷卻高峰論壇(長三角)
此前,2025年4月2—3日,由中國制冷學會主辦的2025數據中心冷卻高峰論壇(長三角)在上海成功舉辦。本次論壇匯聚數據中心行業精英領袖、技術專家、高校學者等,聚焦智算時代數據中心前沿制冷技術和創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