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無疑使得中國醫療體系增加了負擔,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目前,公立醫院尚在緩慢恢復中,而一些不堪重負的民營醫院的生存就更加艱難。
疫情三年,民營醫院大批破產重組根據企查查公開報備信息顯示,今年截至7月初,企業名稱與“醫院”相關的民營企業關聯破產重整案件達到46件,涉及醫院近30家。2021年全年,相關破產重整案件達到100件,同比增長25%。即便除去一家醫院關聯多個破產重整案件的情況,自2020年以來,破產重整的醫院數量也可能至少達到上百家。“一些小型的民營醫院在疫情中挺不過來就倒閉了,公開報備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一些未走合法程序的企業倒閉都沒有記錄在案。”一家民營醫院管理者告訴記者。一位民營醫院院長告訴記者,多地民營醫院都面臨“開開關關”的狀態,直接導致收入下滑。據了解,不少一線城市的民營醫院6到7成的患者來自于全國各地,目前雖然疫情開始轉好,旅行受限仍然影響就診人數,就診量并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困難還來自于突擊式核酸任務,如有核酸檢測任務,民營醫療機構需要抽出一部分人去支援,導致民營醫院人手緊缺。對于扛不住風浪的中小型民營醫療機構而言,倒閉、轉讓幾乎成為唯一的選擇。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余小寶曾表示,疫情以來,已有2000多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一直以來,民營醫院作為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補充,在群眾看病問診和醫療保健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悉,公立醫院承擔了中國約85%的就診患者需求,而剩余的15%的患者需求則由民營醫院承擔。但相對公立醫院來說,民營醫院的通病是:規模小,衛生主管部門與監管部門不太重視;醫療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診療水平良莠難分;多為專科醫院,過度醫療和看病貴問題突出;全員聘任和業績考核導致員工穩定性差;重設備,輕人才現象比較突出等多個方面的原因,讓民營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不佳。
新冠沖擊,民營醫院難以為繼《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顯示,全國2.35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一年總計虧損1300億元,平均每家虧損高達553萬元。“在疫情前,一家民營醫院營業額的年增幅普遍是10%~20%,15%是行業公約數。”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副秘書長徐宏峰表示,但在疫情影響之下,不少民營醫院的年增幅僅有百分之幾,甚至停滯,嚴重者營業額下降超過20%,直接進入虧損狀態。此外,近日,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公立醫院11804個,民營醫院24766個。醫院按等級分:三級醫院3275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651個),二級醫院10848個,一級醫院12649個,未定級醫院9798個。雖然2020年初以來的疫情導致了包括民營醫院在內的醫院就診數量的下降,但2021年,因疫情形勢逐漸好轉,醫院就診數量相比2020年有所好轉。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84.7億,比上年增加7.3億人次(增長9.4%)。2021年居民平均到醫療衛生機構就診6.0次。2021年總診療量中,醫院38.8億人次(占45.8%),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2.5億人次(占50.2%),其他醫療衛生機構3.4億人次(占4.0%)。與上年比較,醫院診療增加5.6億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增加1.3億人次。2021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2.7億(占醫院總診療人次的84.2%),民營醫院診療人次6.1億(占醫院總診療人次的15.8%),而此前,2020年所有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的就診總數為77.4億人次,比2019年減少近10億人次,是自2003年以來的首次年度就診人數下降
民營醫院問題嚴重,社會資本逐漸抽離一位民營醫院投資人稱,“民營醫療機構的存在非常有必要,也能反過來提升公立醫院的服務質量。如果沒有足夠的競爭者提供優質服務,激勵更多人從醫,那么人們看病可能會更難。”研究機構沙利文大中華區醫療組分析師楊繼媛則表示:“幸存的優質醫院具有數字化程度高、專業性強的特點,這些醫院可能會改變公眾對于原來民營醫院的片面認知。”對于醫療體系未來的挑戰,楊繼媛認為,一方面,民營醫院的倒閉暴露出的問題可能導致社會資本逐漸從醫療體系建設中抽離,想要入行的人數量變少,這可能會阻礙我國醫療體系的發展;另一方面,民營醫院減少不僅加重了公立醫院的診療壓力,也增強了其主導地位,不利于形成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系統。
互聯網巨頭探索健康產業新模式突如其來的疫情促使患者轉變看病就醫的習慣,導致傳統醫療機構的運營模式受限,但同時卻讓互聯網醫療產業得到長足的進步。“艾瑞報告”顯示,在疫情期間,原本不受重視的家庭健康指標監測躍升至第三位,運動健康咨詢功能也提高了一個優先級。據健識局的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至少有10多家互聯網平臺推出了在線問診專屬頁面,調動醫生10萬余名,線上咨詢共計超過400萬人次。同時,在線問診的變現能力還有待提高。“艾瑞報告”認為,在線問診并未觸及醫療服務的核心,用戶付費意愿低,可替代性強。反觀慢病管理市場,目前,國內約有2.7億高血壓患者,1.18億糖尿病患者,錯誤用藥、未按醫囑用藥都會讓慢病患者產生嚴重的并發癥。而互聯網平臺可通過用藥提醒、不良習慣排查、線上復診等方式,幫助慢病患者增強用藥依從性,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已有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慢病管理業務,推出家庭醫生的“管家式”服務,旨在管理旗下數千萬用戶的健康信息。
審核編輯黃宇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7瀏覽量
103876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58瀏覽量
621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