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ba408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aAZycYAAHl1AAzt1s953.png)
消費級市場比較常見的 SSD 型態是 M.2 和 SATA 界面的產品。除非是在機房或相關產品的公司工作,不然對普羅大眾來說,其實很少有機會接觸到 U.2 和 E1.S 的 SSD。我自己雖然有幾個U.2、U.3 SSD,也做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嘗試,但沒有實際安裝過 E1.S 的界面。圖中左邊是 U.3 SSD,尺寸與一般 2.5″ 的 SATA SSD 相同,為 Micron 7450 的產品。
![10ceb438-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eAE8YOAADGx_YB-l4678.jpg)
U.3 是比 U.2 更新一代的界面,可以在不改變物理接頭的情況下,向下兼容 U.2。但如果主機端是 U.3,即便接頭相同,也不支持U.2 SSD。U.3 還有其他更先進的地方,不過目前主流消費市場還是以 U.2 為主。
單從外觀來說,U.2 尺寸其實跟 2.5″ 硬盤相當。2.5″ SSD 較常看到厚度規格是 7mm 和 9mm,且目前消費級以 7mm 為主。而 U.2 目前比較常見是 7mm 和 15mm。如圖中左邊 Intel Optane SSD 905P 是比較厚的 U.2 15mm,右邊的 ADATA SU650 SSD 則是 7mm。雖然 U.2(SFF-8639)和 SATA 的界面看起來很像,但其實中間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要大力出奇跡硬插。而 U.2 母座可以安裝 SATA SSD,且腳位定義也支持 SATA 協議,但是也要留意計算機端是否以 SATA 來運行。
![10fbfb1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eAN5vLAADcOhZrNc0412.jpg)
由于大多數消費級主機板都沒有 U.2 界面,因此需要通過轉接才能讓我們常用的計算機讀取。而 U.2 SSD 目前會買到的都是 NVMe 協議,因此透過主機板上常見的 PCIe 槽轉接就可以。只需要簡單一塊轉接板,如圖中這個大概在幾百元左右。使用的是 PCIe x4 通道,支持目前常見的 PCIe Gen4 和 PCIe Gen3。由于 PCIe 本身就有供電,因此板子上也不需要額外連接電源。
![10ffc5aa-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eAOTBLAADxTb7jMR4172.jpg)
不過當你有很多個 U.2 SSD 時,情況就會變得比較復雜。首先主機板上的 PCIe x4、PCIe x16 槽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會安裝顯卡、音效卡、網卡或其他擴充卡,也還要考慮頻寬問題。U.2 的溫度普遍也比較高,不管在機器中安裝幾顆,都建議要考慮到足夠的散熱條件。
![1133f29e-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eAB7njAADR-3z8K4Q983.jpg)
如果只有一兩個 U.2 SSD,且機箱 2.5″ 安裝位置也夠、厚度容納得下、M.2 轉 U.2 的轉接線也夠長,那其實都還可以解決。但如果你有四個、六個或更多 U.2 SSD 要放在一個機箱里,那么就要深刻考慮兩個方向。
![113b3dc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eAPMIdAADRdJ0JMmI953.jpg)
首先就是主機板的 I/O,可能有六個、八個 SATA,但是通常只有 3、4 個 M.2。在 I/O 上會不夠使用,那么就需要借助 RAID 卡、HBA 卡,例如:Broadcom 9500–16i PCIe4.0 SFF-8654 或 Highpoint SSD7580A PCIe4.0 SFF-8654。舉例的這兩張都是 PCIe Gen4 x16,速度快、頻寬又大,所以價格在該系列中都是比較高的。此外這樣的卡,也需要規劃好機箱內的散熱空間。如果需求沒那么大,可以 PCIe Gen3 的 x8 頻寬的卡,價格會便宜不少。接著就是大多機箱的空間,不見得有辦法容納那么多 U.2 硬盤,所以在空間上也需要有一些規劃。圖中是 ICY Dock MB092VK-B,適用于3.5英寸裝置空間,里面可以安裝兩個 2.5″ U.2 SSD,厚度也支持到 9mm。像我最近在玩的的 SAMSUNG PM9A3 和 Micorn 7450 都是 7mm 厚度,都可以安裝。
![11532e66-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iAYebMAADHdkTfIO4215.jpg)
內接盒外殼是金屬的,后面有兩個 SlimSAS 4i 用于資料傳輸,分別對應上下兩個U.2。中間是一個 SATA 電源線提供運作所需的電源,右邊則是風扇控制,可以調整風扇為「關」、「Low」或「High」。
![116d4fda-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iAEXEyAACgHgzULuE815.jpg)
在連接上就要使用 SlimSAS 4i 的線,一條大概是幾百元可以買到,或許有品牌的價格會比較貴。常見的線頭都是直頭,也有些線在線頭是做 L 型轉彎,基本上都買得到。
![117d2ffe-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iADijOAACvGXDJeOM843.jpg)
安裝到普通家用機箱的 3.5″ 硬盤架中,線材、風扇則在后面。有些家用機箱也會有 3.5″ 的側掛架,也可以安裝。
![11881022-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iARTPiAAED3WhztYo134.jpg)
對家用計算機的機箱來說,普遍不會特別對 HDD 或 SSD 安裝位置做散熱。而 U.2 普遍溫度其實不比 M.2 低,雖然 U.2 本身對溫度的耐受性通常也比家用的 M.2 好,不過如果能低溫,誰會想要一直在高溫。像這樣內建有風扇,對于 SSD 來說有總比沒有好,如果不需要這個風扇也可以關停。我通常是設定在 Low,比較符合我能接受的噪音程度。
![11a3f21a-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mAalcdAADUcmq2Txg356.jpg)
前面版左邊有一個簡易的防盜鎖,并附有兩把鑰匙。中間兩個 tray(托盤)本體和把手都是金屬材質。tray 上面也有狀態指示燈的顯示,以及最右邊是硬盤編號。而這款 MB092VK-B 由于厚度有限,所以無法安裝 15mm 的 U.2 SSD,就要考慮如 MB105VP-B,不過先讓我插個嘴講另一件事。
![11b3ac1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mAcxGtAACaQgIeZD4403.jpg)
ICY Dock 的產品很不錯,品項也很豐富,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概念性產品的頁面,雖然不一定會上市,但比較少有廠商會寫出來。不過他們家的型號真的是很復雜,先不說像「MB092VK-B」這樣的命名看不看得出規律,至少我目前是沒看出來。其實光是幾臺型號放在一起就很容易看錯,也缺乏記憶點。例如早前我有用過「MB931U-1VB」、「MB861U31–1M2B」和「MB105VP-B」,會發現 ICY Dock 產品型號真的超像,對于在消費級市場的營銷和傳播上比較吃虧。我的經驗和技巧是,一邊看他們官網,一邊開個筆記本視窗,復制自己要比較的產品再來查價格,不然絕對會昏。
![11cad420-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mAXpSSAADR17w5T_0401.jpg)
MB105VP-B 的 tray 是上下都有包覆,左右空的。所以安裝時就是從左右滑入,再從底部鎖上螺絲,同樣都是金屬材質的托盤。
![11dccd7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mAYiabAADzV4nM8ag508.jpg)
除了安裝 15mm,同樣也向下兼容 9mm、7mm 或其他我沒看過的厚度的 U.2 SSD。如圖中右邊安裝的是 Intel Optane 905P SSD,左邊安裝的是 SAMSUNG PM9A3。
![11f7712e-9586-11ee-8850-92fbcf53809c.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qAaw8KAAU5DzDc3_8526.png)
雖然 7mm 的 SSD 還是可以安裝,但從底部鎖螺絲時,就需要用手或其他東西墊著,讓 SSD 底部和托盤水平、對齊,避免螺絲螺紋鎖歪,如果是 15mm 的 SSD 就不會有這個空隙。
![11fbed12-9586-11ee-8850-92fbcf53809c.pn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qAJa3BAAaUGVinr1Q217.png)
MB105VP-B適用于5.25英寸裝置空間,目前比較少家用機箱有這個規格。但仔細找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新出的機箱,依舊保留了 5.25 的裝置空間。例如用過 Fractal 的 Define 7 或 Pop Air 都還有這樣的空間。背后由左至右分別是 SATA 電源、風扇、SlimSAS 8i 和風扇開關。
![121cd6d0-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qAMSRsAABtr9Ggg4E025.jpg)
這種比較寬的排線是 SlimSAS 8i,可以連接 RAID 卡、HBA 卡等等。
![1231e4e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uAPrTaAADkoYM00vI477.jpg)
小結來說,像 ICY Dock 這樣的 U.2 內接盒要搭配 HBA、RAID 卡。而這樣的內接盒可以在機箱有限的空間中更好地部署多個 U.2。且有主動散熱的風扇,可以讓 U.2 SSD 在機箱內的溫度得到控制。
![1246b05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uAVi7hAADAKQq1yps939.jpg)
能看到這里,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容易,一堆型號和名詞都快記不住了。以下就來點休閑、無厘頭的分享。
![125ee804-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uAV_prAAEq_SXxtNw183.jpg)
此外還有一些連接方式,像是通過轉接器、外接盒或土炮的連接。圖中我用一般常見的 Thunderbolt SSD Enclosure 做為 PCIe Gen3 x4 的載體,轉成 M.2 接頭。再用 M.2 轉 U.2 的線,成功連接到 U.2 SSD。而這個轉接線需要額外的 SATA 供電,因此也需要準備一個 PSU,速度表現也不賴。也讓沒什么擴充性的 Mac 可以經過 Thunderbolt 轉接用到 U.2 SSD,好玩居多,實用意義不大。
如果真的有 Mac 使用 U.2 的外接需求,我會比較推薦直接買外接盒,例如 OWC Mercury Pro U.2 Dual。而土炮中用到的 M.2 轉 U.2 線也蠻便宜的,普遍比較適合用在計算機上,目前中高階主機板都有不止一個 M.2,且也會有 SATA 電源線。
![1279ec12-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uAMgvoAADA8tEGbcI913.jpg)
還有一種比較便宜、合理、現成的方案,就是通過專門的外接器。例如我之前有開箱過 ICY Dock MB931U-1VB。其采用 ASMedia AS2362 的轉接方案,USB3.2 Gen2 10Gbps 轉成 U.2 PCIe NVMe。雖然不若上面土炮的 Thunderbolt 理論上是 32Gbps,但實際上如 Optane 905P SSD 速度大概才 2,000MB/s,速度差異不若理論那么高。其次 ICY Dock 這個結構單純很多,價格也便宜很多。
![1286c072-9586-11ee-8850-92fbcf53809c.jpg](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5/D4/wKgZomV24muAcv_zAADjjd4GLk8214.jpg)
總之可以連接 U.2 的方式千百種,根據你的 U.2 SSD 速度、數量、頻寬規劃,同時考慮安裝在機箱外還是用外接的方式傳輸。同時考慮價格和其他影響使用的穩定性、散熱、噪音、維護性和可替換性等等。其實還有一些更貴的玩法或高階的 HBA 卡沒玩過,希望之后陸續玩到再來分享。
-
SATA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4瀏覽量
83474 -
SSD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871瀏覽量
117587 -
接頭
+關注
關注
1文章
505瀏覽量
164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消費級主板遇上了“服務器接口”,擴展U.2固態硬盤 還可以這么玩?
![消費級主板遇上了“服務器接口”,擴展<b class='flag-5'>U.2</b>固態硬盤 還可以這么玩?](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2/30/wKgZPGdb4LGAVWYkAACTCP5MMP8438.png)
M.2硬盤轉SATA和U.2固態硬盤實用方法揭秘
![M.<b class='flag-5'>2</b>硬盤轉SATA和<b class='flag-5'>U.2</b>固態硬盤實用<b class='flag-5'>方法</b>揭秘](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A/AB/wKgZomckkcuAcwUCAAEa6NB2pGI061.png)
ICY DOCK M.2轉U.2 SSD轉接盒如何重新定義M.2 NVMe SSD
![ICY DOCK M.<b class='flag-5'>2</b>轉<b class='flag-5'>U.2</b> <b class='flag-5'>SSD</b>轉接盒如何重新定義M.<b class='flag-5'>2</b> NVMe <b class='flag-5'>SSD</b>](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A/1F/wKgZomcaAUGAQpGhAAB8_cmwICk183.png)
ICY DOCK U.2 PCIe硬盤擴展卡拆解圖文 看看做工到底如何
![ICY DOCK <b class='flag-5'>U.2</b> PCIe硬盤擴展卡拆解圖文 看看做工到底如何](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8/0B/wKgaombtOsWALcFzAAB_nARZekk071.png)
超高密度存儲系統都用它!超方便的6盤位U.2/U.3 NVMe PCIe 4.0硬盤抽取盒
![超高密度存儲系統都用它!超方便的6盤位<b class='flag-5'>U.2</b>/<b class='flag-5'>U.3</b> NVMe PCIe 4.0硬盤抽取盒](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3/F7/wKgZombIWtGAKYG-AAC6NCUWYDk197.png)
安全高效的小型化系統集成應用首選方案,雙盤位U.2/U.3 NVMe PCIe 4.0硬盤抽取盒
![安全高效的小型化系統集成應用首選方案,雙盤位<b class='flag-5'>U.2</b>/<b class='flag-5'>U.3</b> NVMe PCIe 4.0硬盤抽取盒](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3/02/wKgZoma_EHuAIjx4AACSeK-f44k454.png)
SSD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應用?
【概念產品CP132】4盤位 U.2/U.3 NVMe SSD硬盤抽取盒,適用5.25光驅位
![【概念產品CP132】4盤位 <b class='flag-5'>U.2</b>/<b class='flag-5'>U.3</b> NVMe <b class='flag-5'>SSD</b>硬盤抽取盒,適用5.25光驅位](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E/55/wKgaomaaH76ANG_BAACV-C5nPYk755.png)
【概念產品 CP141】2盤位 x2.5&quot; U.2/U.3 PCIe 5.0 SSD 和1 x 9.5/12.7mm薄型ODD 硬盤抽取盒,適用于5.25&quot;光驅位
![【概念產品 CP141】<b class='flag-5'>2</b>盤位 x2.5&quot; <b class='flag-5'>U.2</b>/<b class='flag-5'>U.3</b> PCIe 5.0 <b class='flag-5'>SSD</b> 和1 x 9.5/12.7mm薄型ODD 硬盤抽取盒,適用于5.25&quot;光驅位](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2/66/wKgaomZ1MlaAPsa3AACuAKXrFXo989.png)
什么是U.2 NVMe?大船U.2 NVMe SSD與ICY DOCK 不可不看的指南推薦
![什么是<b class='flag-5'>U.2</b> NVMe?大船<b class='flag-5'>U.2</b> NVMe <b class='flag-5'>SSD</b>與ICY DOCK 不可不看的指南推薦](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8/CE/wKgZomZQV_6Af-gLAACWDfPp3h8903.png)
這款熱插拔U.2硬盤抽取盒的散熱效果太棒了,實測ICY DOCK MB105VP-B靠譜嗎
![這款熱插拔<b class='flag-5'>U.2</b>硬盤抽取盒的散熱效果太棒了,實測ICY DOCK MB105VP-B靠譜嗎](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5/6B/wKgZomX9KSWAB6kIAACzxUpwCVQ878.png)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F/88/wKgZomW8tgGACcSsAAUdnQuyOts367.jpg)
【概念產品CP134】 USB4 轉 U.2/U.3 NVMe SSD 硬盤讀取器
![【概念產品CP134】 USB4 轉 <b class='flag-5'>U.2</b>/<b class='flag-5'>U.3</b> NVMe <b class='flag-5'>SSD</b> 硬盤讀取器](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BE/96/wKgZomWzdAqAEq5HAAC5fIxjPm4575.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