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NASA團隊聯合工程師、行星科學家以及認知科學家團隊,利用名為Spirit的四足機器人,在俄勒岡州胡德山海拔6000英尺(約1828米)的冰雪巖石山上進行試驗,他們正在研發的“類地環境下腿式自主表面科學”(LLASSIE)項目,目的在于讓機器人能夠實時應對各種復雜環境,精確調整行動策略。
對于這項計劃,NASA為此項目提供了長達兩年價值高達200萬美元的支持,旨在協助機器人成功登陸月球表面。未來,這些機器人將具備相互溝通能力,如提醒同伴潛在風險,共同適應環境。
此外,這些機器人還能通過協作方式,如將同伴拉出深坑或搭建橋梁,實現互幫互助。研究人員不僅關注四足機器人,也將此項技術應用于輪式及六足機器人。
目前,Spirit已成功挑戰過多種環境,包括加利福尼亞的海灘和胡德山的冰川丘陵,而LLASSIE團隊正計劃讓其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國家公園自由活動。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2文章
29280瀏覽量
210895 -
NASA
+關注
關注
0文章
430瀏覽量
31364 -
Spirit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781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樹莓派進軍 NASA ?
NASA科學家杰米·莫拉羅(JamieMolaro)博士計劃利用RaspberryPi地震儀和一臺小型探測車,開展一項可能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研究。杰米一直在開發NASA開源漫游者的有效載

閃存破局“內存焦慮”,AI微調訓練增加閃存消耗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晶晶)面對蓬勃發展的AI,在MemoryS 2025上,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表示,面對AI服務器成本太高、數據上云端不安全等挑戰,在地端的AI微調訓練對于解決問題而言是必須

香港科技大學(HKUST):用小數據集實現大尺度觸覺傳感,有望應用于以手為中心的健康、運動、機器人和虛
近日,由 香港科技大學(HKUST)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申亞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 , 提出了一種基于數字通道的觸覺交互系統,可以實時測量來自手不同部位的分布力,有望在醫學評估、體育

字節豆包大模型團隊成立AGI長期研究團隊Seed Edge
據1月24日的報道,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大模型團隊已悄然組建了一個專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長期研究團隊,內部代號為“Seed Edge”。該團隊旨在鼓勵成員們大膽探索那些具有不確
機器人大語言模型市場2028年將破千億美元
近日,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最新研究成果,隨著人型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系統的高度整合,它們有望從傳統的工業場景逐漸走進人們的家庭生活。這一趨勢使得前端的AI模型訓練變得更
麻省理工學院推出新型機器人訓練模型
近日,據TechCrunch報道,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創新的機器人訓練模型,該模型突破了傳統模仿學習方法的局限,不再依賴標準數據集,而是借鑒了大型語言模型(LLM)如GPT
冠軍說|第二屆OpenHarmony競賽訓練營冠軍團隊專訪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OpenHarmony技術大會上
今年的OpenHarmony競賽訓練營獲獎團隊
舉行了星光熠熠的頒獎儀式
10月11日,經過激烈的現場決賽角逐共有10個賽隊脫穎而出
其中來自
發表于 10-28 17:11
AMD贊助多支FIRST機器人競賽團隊
AMD 在 2024 賽季贊助了多支 FIRST 機器人競賽團隊。FIRST 機器人競賽旨在教導高中生如何構建能夠執行特定任務的機器人,同時
全球首個月球專業大模型發布
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征途中,中國科研力量再次邁出堅實步伐。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攜手阿里云,共同推出了全球首個“月球科學多模態專業大模型”,這一創新成果標志著月球科學
谷歌借助Gemini AI系統深化對機器人的訓練
7月12日,國際科技界傳來新動態,谷歌正借助其先進的Gemini AI系統,深化對旗下機器人的訓練,旨在顯著提升它們的導航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DeepMind機器人團隊最新發布的
「重塑行走」康復訓練黑科技,邁向健康新步伐
垂、褥瘡等。如果患者能夠盡早站立行走,那么以上并發癥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掉。俗話說得好,躺著走,坐著走,都不如站著走。早期全負重行走能增強病人的信心,幫助大腦進行重

北航教授團隊推出微型機器昆蟲BHMbot最新研究成果
提升微型動力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研究團隊利用直線式驅動器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再由柔性鉸鏈傳動機構將其轉變為仿生腿的周期振動及機器昆蟲的高頻彈跳運動,從而實現電能至動能的高效轉換。
日本團隊發布在富岳超算上訓練的Fugaku-LLM大模型
自2023年5月起,Fugaku-LLM模型的開發工作開始展開,最初參與團隊包括富士通、東京工業大學、日本東北大學以及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簡稱理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