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競賽的舞臺上,中國AI芯片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近日,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在一場分享會上深入剖析了中國AI芯片行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揭示了在這一關鍵領域,中國正逐步走向自主研發的道路,并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技術突破。
盛陵海指出,由于美國不斷加碼的技術封鎖,中國獲取先進AI芯片和技術的難度日益增大。然而,中國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主創新的決心。他表示:“我們已經走到了自主研發的階段,展望未來5到10年,我們有機會通過積極的新路徑實現‘禁運’封鎖的整體突破?!?/p>
在盛陵??磥?,中國在AI大模型領域與國際企業的差距并不大,這為中國自主研發AI芯片提供了有力支撐。他強調,國內AI企業必須摒棄對海外技術的幻想,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很可能會長期存在。因此,轉向本土供應鏈、堅持使用國產芯片成為了國內企業的必然選擇。
雖然轉向國產芯片會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但盛陵海認為這是必由之路。他表示:“唯有轉向國產芯片,把碰到的問題一一破解,把國內的整個AI芯片乃至整個生態培養起來才是長久之道。”雖然這種發展方式可能會導致中美AI芯片行業形成兩個生態,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中國實現技術自主化的必要步驟。
在突破AI芯片技術的道路上,盛陵海認為國內AI企業可以在推理芯片市場找到突破點。他解釋道:“訓練市場與英偉達等現有對手競爭勝算不大,但推理市場卻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據Gartner預測,到2025年,云端的“推理”需求將超過“訓練”,這為國內AI芯片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此外,盛陵海還預測到2026年之后,更多基于GenAI的要求應答將在端側而非云端處理。這意味著設備端和邊緣端將承擔更多的AI應用處理任務,為國產AI芯片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他進一步指出,邊緣側和端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將從智能手機、電腦逐漸擴散到消費物聯網、智能家居和汽車等領域,為國產AI芯片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然而,盛陵海也指出,當前市場上的AI解決方案存在重復造輪子和生態不兼容的問題。他建議國內官方組織或企業領頭羊能夠針對生成式AI的推理、加速制定統一標準,并推動通用架構的發展。這將有助于簡化軟件開發和生態建設的難度,促進整個AI芯片行業的健康發展。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在AI芯片領域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我們生活的科技世界將在AI的推動下邁向一個新的臺階。國產AI芯片將逐漸崛起并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為全球科技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82瀏覽量
427273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20瀏覽量
27033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