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程世界2024年11月,兩年一屆的電子行業盛會慕尼黑電子展在德國舉辦,中國半導體圈上千家公司齊聚慕尼黑,共同探索出海之路。展會期間,納芯微不僅完成了德國慕展首秀,更和大陸集團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基于大陸下一代全球平臺進行芯片產品的聯合開發。
納芯微德國慕展首秀
這個項目令納芯微的CEO王升楊很開心,顯然其意義超越了業務本身。在產業過剩的今天,產品本身的競爭力格外重要。與本土芯片廠商相比,國際公司不僅規模更大、資金更充裕、物料更豐富,甚至連成本都更有優勢。
在早先那種pin to pin的替換紅利結束后,國產公司下一步必須建立起自己產品定義的能力,而只有行業的頭部客戶才有能力去定義下一代應用。和大陸公司的合作,是納芯微深入理解行業應用,構建自身核心能力的良機。
“我們和客戶開了近40場會議。”剛從慕展歸來的納芯微CTO盛云,雖然還處在倒時差的疲憊中,但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和國際客戶及同行的交流很興奮,因為他感受到了納芯微的產品正在贏得全球用戶的認可。
德國慕展現場,納芯微與大陸集團簽署合作協議
納芯微是當今中國市場上當之無愧的隔離產品的龍頭,并且在廣泛的電源和信號鏈上都有了極大突破。這在其產品掌舵人盛云看來,是因為他們在不斷迭代、不斷技術創新,不斷優化底層工藝平臺,以及圍繞應用構建的產品策略。
就讓我們從研發體系開始,深入了解是什么支撐起了納芯微的今天?
兵無常勢 水無常形
“因為我們業務的形態,效率一定要比能看到的最佳實踐更高才行,否則很難發展壯大。”盛云說的是本土芯片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行業里的國際巨頭,面對的是全球市場,研發上的投入產出比自然會比目前以國內市場為主要市場的本土企業更具優勢。在這種“缺陷”下,只有追求極致的效率,才能保證健康的業務運作。
“組織適配流程,流程又適配業務,研發體系的流程本質上是服務于業務的。”業務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流程和組織形態的需要也不一樣,需要不斷迭代優化。基于這個原則,盛云基本上每兩個月就會跟所有的研發管理團隊一起,從研發的流程、組織、管理日常等方面尋找應該優化的點進行優化。
“我們的研發流程、組織架構一直在改變,我認為不存在絕對的最佳實踐,因此很難復制其他公司的做法。我們一定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并不意味著封閉,而是在博采眾家之長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除了納芯微自己團隊,盛云也會跟很多同行友商或客戶交流,看別人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是納芯微可以借鑒的。
事實上,從2013年創建至今,納芯微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戰略在不斷發生變化,研發系統也隨之不斷調整。早期,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只能聚焦于極其細分的信號調理芯片這個垂直市場進行創新。到了2016年,納芯微開始聚焦于泛能源和汽車兩大領域,在之后那個國產化和缺貨的大背景下,“我們一定要快速搭建整個研發體系和流程,都是圍繞怎么快怎么來的。”
而如今,當大家解決了“從無到有”,行業進入了求穩增長期之后,納芯微追求的是產品競爭力,即在性能、質量滿足客戶要求下的產品競爭力。以質量和成本為例,“質量和成本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當你在客戶端出了質量問題,這其實就是成本。”盛云說納芯微面向的絕大多數是工業、汽車市場,因此對質量的要求一直非常高。
“產品競爭力是由很多能力支撐的,其中一塊就是我們的技術平臺,比如說工藝、封裝及測試技術平臺。還有一部分是嵌入在研發流程里面的管理動作,比如說在研發立項的流程中,會去評審新產品的成本,客戶價值點等,驅動團隊在產品競爭力上面去做更多的思考。”
一樣,又不一樣
在人們的印象中,本土企業推新品的時間遠遠短于國際友商,這是因為省掉了很多確認檢查的環節,因此產品品質沒那么可靠。事實果真如此嗎?
市場上的機會稍縱即逝,有時也許快那么一點點,情況就會完全不同。盛云承認在國產替代的早期,因為是對國外已有產品的模仿或是微創新,所以本土企業推產品的速度更快很正常。但在替換紅利消失后,納芯微依然能保持高速。曾有一個有一定創新性的新品,納芯微立項晚于國際友商一年多,最終量產還是比對方早好幾個月。
“我們研發一顆芯片需要12個月,而國產只需要2個月。我們要在各環節從不同角度Review,以降低風險。但最后發現Bug也沒有比國產少。”某外企產品經理跟記者的訴苦,從競爭對手的角度證明了盛云所言不虛。
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并不能只注重生產制造,而要從最初的研發開始,就必須有好的研發流程體系作保證。“所有的環節都是省不了的,我覺得大家的流程體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新進入納芯微的員工馬上就能適應。而且不只是芯片行業,我認為所有研發型的企業都差不多。”
就在接受采訪之前,盛云剛剛結束了一個立項會,他認為他們的立項會議報告比很多外企都同樣嚴謹規范,研發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包括各種文檔、checklist、評審、試產再到量產的整個過程中,都非常規范。
那么大家的區別在哪里呢?“當然首先我們的工程師更勤奮,其次我們的內部信息流動和流程決策效率更高。我們在保證研發流程對項目質量的保障的前提下,盡量去優化流程,去掉低效的繁文縟節,不必要的東西我會把它砍掉。”拋開大家都很清楚的本土企業工程師更努力這一點外,盛云說納芯微的優勢在于更高效,會更多在一些細節上去尋找如何提升運作效率,在項目管理各方面進行優化。
眾所周知,大公司的管理往往不夠扁平,決策鏈非常復雜,導致決策速度很慢。扁平化是大家都向往的,但由此帶來的挑戰是:對管理人才的要求較高,管理中授權必須充分,團隊要有足夠的自驅力。“我們通過管理、文化建設來改善這些問題,很多工作都可以通過充分授權,激發大家的自驅力,決策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公司運作效率的關鍵之一是信息在組織內的流通是否通暢。”如何在具體的運作中,保證信息在研發過程中高效流通,是提升效率的關鍵。比如納芯微很早就采用了國內領先的辦公協作平臺作為內部溝通工具,而在項目管理會議中,也會設定一些模板,幫大家來高效對齊進度,推進任務。
納芯微有一個一直堅持的傳統,即頭腦風暴會議。從產品立項再到研發過程中,都會召集相關人員,討論產品定義、架構創新等等,有時甚至會進行多次頭腦風暴。
權衡的藝術
盛云說,研發流程的建設本身涉及到風險與效率的權衡,“這本身是個經濟賬,說到底是你要權衡到底在為哪個環節付出代價的問題。如何去權衡這些度,是每家公司需要自己去把握的。”盛云說,納芯微在很嚴謹地做研發的流程體系建設,因此在前期的研發風險尤其是質量相關的風險防范上付出的成本,應該高于國內的絕大多數同行,更接近于國際同行的標準。通過前置的質量策劃,研發到量產過程中各個節點的技術評審,包括質量基線的持續建設等工作等,納芯微希望盡可能減少前期研發錯誤帶來的迭代風險以及潛在的產品質量風險。
在整個研發流程建立中,盛云也試圖從軟件行業流行的敏捷開發中吸取經驗,降低風險的同時提升研發效率。以芯片設計環節為例,將設計工作拆分到頂層架構設計,模塊初步設計,模塊詳細設計,版圖整體布局,模塊版圖布局,版圖詳細設計等,引入敏捷開發的版本迭代,沖刺周期,站會等方法來推進項目信息的快速對齊,并以迭代的形式實現產品設計的優化和開發效率的提升。
觸手可及
《西西弗神話》是盛云很喜歡的一本書,和他的人生觀比較接近,既然人生是荒謬的,那么索性就通透一些,不要太在意物質或是短暫的困難,重要的是感受這個過程。當初在外企工作時,他所在的部門更像是一個為海外產品線做設計服務的團隊,跟產品有很大的距離,他連自己做的東西究竟應用在哪里、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都不清楚。創建納芯微,讓他覺得是很有意思的體驗。
實際上,納芯微的研發體系不僅僅是技術管理的產物,更是企業戰略、文化與價值觀的深度體現。從最初的創業構想到今天在行業中的快速成長,納芯微的研發體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
“一開始出來創業我們會的不多,很多東西都是逐步摸索過程中完善的。”他表示。然而就是這么一套獨具特色的研發管理方法,幫助納芯微在競爭激烈的芯片行業脫穎而出。
俞志宏在《我在硅谷管芯片》一書中曾說,“只要是書本上能學到的知識,中國人都不差。我們缺乏的是書本上不體現的知識、經驗、管理水平和體系。我們所缺乏的還有時間。”從體系和流程的角度,盛云認為納芯微和國際企業已經處于同一水平。但他很坦白地告訴記者,在一些基礎能力積累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我們很清楚差距在哪里,無非是資源如何排布的問題,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是可以趕上甚至超越的。”
事實上,早在2019年,納芯微就在測試IP標準化數據化上開展了深度研究以及業界合作,落地了基于PXI硬件為基礎的測試IP庫的建立。在一些我們看不到的細節的能力建設方面,納芯微也在慢慢改變。
而在走到引領市場這一步的時候,才是真正考驗公司功底的時候。
比體系更重要的
“行業的頭部客戶卷完成本之后,勢必會轉向差異化。”這是盛云對未來走向的判斷。他認為,到了那個階段,客戶就會需要和芯片公司合作,從芯片的角度一起定義下一代產品。這要求納芯微快速加強對系統應用的理解,以建立起通過功能或性能上的創新,給客戶提供差異化價值的能力。納芯微現有的研發體系又該如何調整,以跟得上新階段的要求?
“這部分應該怎么做,我認為跟研發體系本身沒關系,而是跟戰略及管理有關系。”盛云說納芯微聚焦在泛能源和汽車領域,“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投放到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業務方向上。”
“至于差異化創新,我覺得長期來看,我們的優勢可能會更明顯。”這是因為盛云看到,不止是數字電路面臨摩爾定律失效,模擬電路也逐步走向成熟,電路設計和制程的創新速度慢了下來,未來芯片的創新一定是圍繞應用進行的。也正因為此,許多國際巨頭紛紛改變組織結構,從原本的以產品為中心,調整為以應用為中心。
芯片產品本身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這意味著研發在哪里其實并沒那么重要,但是市場很重要。“有些時候你方向錯了,你后面做再多努力都是錯誤的。”在納芯微所聚焦的無論是泛能源還是汽車領域,中國已然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場所。這讓中國的本土芯片公司跟客戶交流的效率更高,更容易找到創新的需求,對客戶的響應速度更快。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對技術市場工程師跟系統應用工程師崗位非常重視。這兩個崗位是要跟客戶坐在一起,真正理解客戶的系統,挖掘市場機會。”盛云認為,產品規劃對一家模擬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而產品規劃的源頭是通過對市場、技術、行業的洞察制定出的公司戰略規劃。
“我覺得我們這些國產公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都是時代的產物。這個時代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有國產替代,有著客戶認可的這樣一個產業鏈重構的機會。”盛云說道。
-
芯片設計
+關注
關注
15文章
1030瀏覽量
55034 -
納芯微
+關注
關注
2文章
271瀏覽量
14638
原文標題:納芯微CTO盛云:打開納芯微研發體系
文章出處:【微信號:納芯微電子,微信公眾號:納芯微電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納芯微攜手孤波,深化數字化轉型,賦能研發與運營管理
![<b class='flag-5'>納</b><b class='flag-5'>芯</b><b class='flag-5'>微</b>攜手孤波,深化數字化轉型,賦能<b class='flag-5'>研發</b>與運營管理](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7/24/wKgZO2eTR6mAWYQcAADZC7Nkb3Y38.jpeg)
鴻芯微納CTO王宇成:以創新設計思路打造國產EDA工具競爭力
![鴻<b class='flag-5'>芯</b><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納</b><b class='flag-5'>CTO</b>王宇成:以創新設計思路打造國產EDA工具競爭力](https://file1.elecfans.com/web3/M00/04/96/wKgZO2d2KPCAVyZ2AAHrWyQPJjE398.jpg)
納芯微發布低功耗高精度Δ-Σ型ADC
中國MEMS十強巨頭納芯微10億元現金收購 創始團隊分到3.2億
![中國MEMS十強巨頭<b class='flag-5'>納</b><b class='flag-5'>芯</b><b class='flag-5'>微</b>10億元現金收購 創始團隊分到3.2億](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9/F8/wKgZomcXeyaAeURjAABUdo6zNDE247.png)
納芯微推出全新CSP封裝MOSFET產品
納芯微收購麥歌恩新進展:從79.31%到100%股權收購,整合優勢全面釋放
![<b class='flag-5'>納</b><b class='flag-5'>芯</b><b class='flag-5'>微</b>收購麥歌恩新進展:從79.31%到100%股權收購,整合優勢全面釋放](https://file1.elecfans.com/web1/M00/F2/EC/wKgZoWcODbKAAF1sAABOJTyr8Hs615.png)
激光微納制造技術
為灣區強“芯”!廣東微納院半導體微納加工中試平臺正式通線
納芯微擬收購一傳感器企業
![<b class='flag-5'>納</b><b class='flag-5'>芯</b><b class='flag-5'>微</b>擬收購一傳感器企業](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F3/38/wKgaomZ5C9KAdwWhAAMUGlC2Fyc084.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