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可穿戴設備的巨大增長空間給各種類型的傳感器帶來機會,包括慣性、壓力、溫濕度、氣體類傳感器等。作為全球MEMS傳感器第一大供應商,博世目前每年出貨大概15億顆。在2005年從博世汽車電子MEMS Sensors部門獨立出來了Bosch Sensortec部門,并主要針對消費電子領域提供傳感器,目前Bosch Sensortec每天大約有500萬顆芯片產量,平均市占率達到40%左右。
近年來,單一的智能手機市場開始遇到瓶頸,從2017年下半年的情況來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呈現增長趨緩趨勢。業界迫切需要新的產業熱點來替代智能手機增長停滯的空白。根據IDC 2017年的數據,預計總體的可穿戴市場從2017年的1億1320萬出貨量以18.4%的復合年增長率在2021年增長到2.223億,這幾乎是2017年數字的兩倍。
Bosch Sensortec GmbH亞太區總裁百里博
可以說,可穿戴市場從手環產品最基本的計步、心率功能開始逐漸智能化升級,越來越多的混合/智能手表產品開始出現,并從過去手機的配件定位向獨立的移動計算終端演進。隨著可穿戴產品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更低功耗的解決方案、更多功能應用到加入、更小的體積尺寸成為業界的普遍瓶頸。
在近日舉行的慕尼黑電子展上,Bosch Sensortec針對業界痛點一口氣推出了三款產品,包括BMA400超低功耗加速度計,高性能6軸慣性測量單元(IMU)BMI085,以及互動激光投影模組。其中Bosch Sensortec更是重點介紹了一款可量產的互動激光投影模組。
超低價與低功耗,智能手機傳感器新趨勢
“IoT應用非常細分,因為這里面有很多很多類型的傳感器會被使用到。包括慣性、壓力、溫濕度、氣體傳感器等等。如果要說什么樣的傳感器是我們2018年最具有發展性的,我們看到的是在可穿戴耳機應用或是智能手表領域的發展。” Bosch Sensortec GmbH亞太區總裁百里博對《國際電子商情》記者表示,傳感器在智能手機中的應用目前呈現幾個趨勢:
一方面是加速度傳感器已經非常飽和,在向超低價的方向走。“超低價不是我們關注的市場,我們要提供高品質、高性能的傳感器。我們也認為加速度傳感器在很多新興市場還是有很多成長空間,同時加速度傳感器的技術發展并沒有到極限。” 百里博表示。
另一方面加速度傳感器在IoT設備中開始向超低功耗發展,以滿足更加多元化的應用。比如此次發布的BMA400只需要4μA的超低功耗,可以極大的延長可穿戴設備(如健身帶、智能服裝、腕表和活動追蹤器)所配電池的使用壽命,使得許多IoT設備可以僅憑紐扣電池進行長期供電。
傳感器的三個分類,什么是人工智能傳感器?
2017年,博世成立了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要關注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領域,這些技術會更多的應用到自動駕駛技術中。那么針對消費類電子的Bosch Sensortec產品線能否跟AI應用結合呢?百里博表示,目前傳感器的類別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塊。最簡單的傳感器有一個中斷機制,里面有個特定功能。“例如手機拿起來,它就會告訴你一個訊號,是你要來判斷的,就是手機這個是用來做決定跟處理。”
第二種產品是BMA400這樣的產品,除了有中斷機制,還會有預先編程好的功能,比如手環中計步器的使用、敲擊識別的應用,這些都需要預先變成,針對復雜的使用場景進行優化。
第三種產品是能夠學習使用者的環境、習慣、感知。這些傳感器可以更智能輸出到符合用戶期待的數據,并針對這樣的數據來作分析,之后再提供需要的運算。筆者認為,第三種產品可以稱得上是“人工智能”傳感器,因為可以自我學習。百里博表示,第三種產品會在今年底、明年初量產。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僅僅依靠智能手機來進行環境數據采集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用戶一旦將智能手機放到褲兜里,很多傳感器會被蓋住,這個時候收集的數據會發生錯誤,甚至無法發生作用。而不管是機器視覺還是語音助手等服務都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學習,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更詳細、不簡單的監控和數據收集。“比如說去年我們推出的另外一個傳感器BME680,它是四合一的環境傳感器。而我們推出的BMA1680,就集成了溫濕度以及壓力、氣體傳感器。除了手機外,這些環境傳感器更適合放到IoT設備上偵測環境。” 百里博認為,不僅是在手機上,而且應該在手環、手表、耳機等IoT設備上加入更多的環境傳感器,這樣手機變成數據處理和計算的中心,而其他IoT設備變成不同的檢測節點,可以在不同的部位感知周邊環境。百里博認為IoT設備更適合用來進行環境檢測,比如將一些動作傳感器放到智能手表和手機中,將壓力傳感器放到智能耳機中。“未來很多細小的可穿戴設備都會用到這些傳感器,去解決手機長期放在口袋中無法搜集數據的困擾。
除了手機和可穿戴產品,AR/VR類設備也是Bosch Sensortec關注的重點。根據IDC預測,到2021年,AR/VR耳機的市場總量將增至810萬部,相當于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6%。百里博認為,以往AR/VR設備需要通過外部的激光、攝像頭來進行定位輔助,而Bosch Sensortec推出的高性能6軸慣性測量單元(IMU)BMI085則可幫助這些設備實現本地的導航定位、運動跟蹤等應用,也可以減少令人不適的暈動病效應。百里博同時也表示,在以往類似的高階IMU產品主要應用到旗艦智能手機中,智能手機一般采用的是Bosch Sensortec的BMI055產品線,而BMI085則是BMI055產品線的后續產品,在性能上均有所提升。“從今年的趨勢來看,我們的客戶已經從單純的加速度傳感器,提升到IMU傳感器。目前大部分(AR/VR)客戶都在使用BMI055這樣的產品,這在手機上是相當少見的。” 百里博表示,由于應用場景不同,AR/VR類產品在使用中會做不同的優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可穿戴產品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功能應用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也需要更復雜的人機交互方式。SONY在2014年就公布了一段概念宣傳片,宣稱其Cicret腕帶可以在使用者手臂上投射屏幕,用戶可通過點擊屏幕投影、做手勢的方式操作腕帶。據稱這項針對可穿戴設備的新興投影互動技術供應商為法國的Smartpubilc,該公司一直致力于皮膚投影顯示屏的可行性實驗。可惜幾年過去,量產產品仍然遲遲無法上市,依舊是“實驗室”產品。
不過,這次Bosch Sensortec展示的交互式投影模塊采用了獨家MOEMS激光掃描技術,可靈活地將任何表面轉化為直觀和具有視覺吸引力的虛擬用戶界面,應用場景包括家用電器、智能揚聲器、增強現實眼鏡、可穿戴設備等。百里博表示,這是目前可穿戴真正可使用的量產技術。
其實目前這種激光互動投影技術已經有不少產品采用,但是要把模塊做得很小,使得體積、功耗、性能滿足可穿戴設備的使用就很難了。百里博表示,與目前主流的DLP、LCOS技術相比,MOEMS激光掃描技術的優點是不會喪失亮度,因為是通過激光直接打到要成像的地方,所以不需要鏡片的對焦環來對焦,可以自動對焦,同時可以在任何平面上進行投射。“比如手表來說,我們可以投在手上的尺寸已經遠大于手表可以提供的內容,比如撥號、天氣、溫度的表現,這些足以應付到智能手表的場景。” 百里博同時表示,以后智能手機也不一定會有屏,通過這種全新的交互方式,手機的產品形態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化。“所以我們認為未來3、4年會變成一個有趣的發展,以后手機可能是純粹的通信中心,也可能更多的計算和傳感會通過穿戴設備實現。”
當然,由于這種MOEMS激光掃描技術比較新,還不是量產產品,因此目前這種模塊的成本還較高。百里博認為,隨著激光的效率增加,尺寸逐漸變小,未來的成本下降取決于是否有足夠多的使用場景。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否為新技術買單主要是因為有大量的應用。“我們預測可能在三年后會是一個比較大的爆發期,到時候成本會非常具有吸引力。”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65文章
52971瀏覽量
767174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623瀏覽量
18379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6文章
49008瀏覽量
249290
原文標題:和博世傳感器部門老大聊啥是“AI傳感器”……
文章出處:【微信號:gongkongBBS,微信公眾號:工控網智造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MEMS聲敏傳感器分類與應用
氣體傳感器工作原理及分類
慣性傳感器的分類和應用
傳感器讓人工智能感知這個世界
接近傳感器原理與分類

博世人工智能傳感器如何改變生活
氣壓傳感器的分類與應用

智能廚房應用什么傳感器
Meta正努力推進人工智能觸覺傳感器的市場化進程
電感式傳感器裝置的分類和應用詳解
激光傳感器的分類及應用領域
無源型傳感器的分類、工作原理及應用
位移傳感器:原理、分類、應用與未來趨勢
傳感器+AI,融了7個億,華為基恩士博世……都在搞AI傳感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