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物光譜儀在農業調查中的核心價值
“光譜就是作物的指紋”
不同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健康狀態的植被,其在400–2500nm范圍內的反射率曲線具有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可以被地物光譜儀高精度地記錄下來。
二、可量化的典型應用場景
1. 作物分類與制圖
目標:區分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作物類型;
操作方式:
地面布點實測各類作物的反射率曲線;
構建典型作物光譜庫(Spectral Library);
用于訓練高分遙感影像的分類模型(如隨機森林、SVM);
優勢:比單靠遙感影像的RGB/NDVI等指標更加準確,特別是在混作區或小地塊區域;
案例: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華北平原開展農作物遙感普查時,地物光譜儀用于快速建立樣本標簽庫,遙感分類精度可達90%以上。
2. 作物長勢監測與營養診斷
目標:判斷作物是否健康、生長是否旺盛、是否缺氮缺磷;
操作方式:
獲取作物不同時期的冠層光譜曲線;
提取植被指數(如NDVI、PRI、RENDVI);
與葉綠素、氮含量、LAI等生理指標回歸分析;
優勢:實現“非破壞式、連續化”營養狀況評估;
案例:在冬小麥田區,用地物光譜監測紅邊位移與氮含量變化,精度優于傳統葉片化驗方法,且響應速度更快。
3. 病蟲害早期識別
目標:快速發現病斑、蟲害、病毒傳播跡象;
操作方式:
對病變與健康植株分別采集高光譜數據;
分析波段間的反射差異(常集中在紅邊、近紅外);
訓練AI模型進行分類識別;
優勢:敏感度高、可提前幾天發現肉眼未可見的感染情況;
案例:某省農業大學在玉米螟早期監測中,通過地面光譜儀建立早期識別算法,準確率超過85%。
4. 產量預估與成熟度判斷
目標:在收割前科學預估單產;
操作方式:
定期采集不同田塊的冠層光譜;
結合氣象和土壤數據,訓練反演模型;
預測最終干物質量或籽粒重量;
優勢:大面積、快速預估,不受人為經驗影響;
案例:某航遙所聯合企業在黑龍江大豆主產區部署地面光譜觀測,結合衛星反演產量,誤差控制在±10%以內。
三、與遙感影像的聯動使用
地物光譜儀的最大優勢在于:
為無人機、高分衛星、多光譜相機提供“校正錨點”和“訓練樣本”。
也就是說,你可以用它:
提供遙感圖像的真實反射率參考(輻射校正);
參與機器學習模型的標簽數據構建;
校準不同傳感器間的波段偏差(如多光譜相機vs Sentinel-2);
四、農業場景下的采集建議與注意事項
總結一句話:
地物光譜儀,是連接作物實際狀態與遙感影像模型之間的“橋梁”,它將作物的長勢、營養、病害等狀態轉化為可分析的“光譜語言”,為精細農業、智慧農田和遙感制圖提供了可量化、可重復的基礎數據。
歡迎關注萊森光學,了解更多光譜知識。
萊森光學(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光機電一體化集成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我們專注于光譜傳感和光電應用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審核編輯 黃宇
-
光譜儀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95瀏覽量
31644 -
高光譜
+關注
關注
0文章
415瀏覽量
1030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不止是測光譜,地物光譜儀在農業和環保中還有這些用處

地物光譜儀助力海洋與水體生態研究

地物高光譜儀的發展趨勢如何?
地物光譜儀在植物冠層測定中的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