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 / 吳子鵬)在當前汽車輔助駕駛系統的傳感器配置中,4D成像雷達相較于傳統毫米波雷達,具備更高的空間分辨率與點云密度;相較于激光雷達與攝像頭,其在復雜環境下的感知精度、可靠性更優,且性價比顯著優于激光雷達。
Arbe Robotics是一家成立于 2015 年的以色列高科技企業,專注于4D 成像雷達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為自動駕駛(ADAS)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提供核心傳感器解決方案。Arbe核心產品是基于自研芯片組的超高分辨率 4D 成像雷達,能夠在復雜環境下實現實時、精準的環境感知。相較于競品,目前Arbe在虛擬通道數量、4D 感知能力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簡稱:2025上海車展)上,Arbe展示了自己的4D成像雷達技術,同時展會期間,經緯恒潤推出基于Arbe芯片組的量產級成像雷達系統LRR615。
Arbe 4D成像雷達的優勢
汽車雷達系統有三大等級,分別是12-48通道的傳統雷達,小于300通道的一般成像雷達,還有超1500通道的高精度4D感知成像雷達。其中,傳統雷達主要應用于實現基本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功能,例如AEB(自動緊急制動);一般成像雷達通過增大天線在方位角和仰角上的尺寸,顯著提升了其檢測性能,但并不完全適合應用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車輛(AV)中;高精度4D感知雷達具備超高的分辨率,為L2+及以上級別的智能輔助駕駛提供了豐富而詳盡的細節。
Arbe的成像雷達芯片組具有2304個虛擬通道(48個接收通道和48個發射通道),這是業內最密集的通道陣列,可在遠距離和四個維度(包括方位角、俯仰角、多普勒和距離)實現高分辨率探測,物理分辨率較傳統雷達實現大幅度躍升。同時,該芯片組采用先進的22 nm FD-SOI(全耗盡絕緣體上硅)工藝技術,提供出色的功率效率、通道隔離性能、噪聲系數以及發射功率,實現較高的性價比。
Arbe全球銷售高級副總裁Roman Levi表示,Arbe的成像雷達芯片組通過創新的設計,顯著改變了雷達的功能和效率。不僅提升了檢測的精度和范圍,還在功耗、尺寸等方面實現了優化,滿足了車載雷達的嚴苛要求。高性能雷達特性讓Arbe的成像雷達芯片組具備高動態范圍檢測能力,能夠同時識別強目標和弱目標,提高了在各種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同時,通過采用跳頻波形設計等技術手段,Arbe的雷達有效減少了干擾,提高了檢測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他具體談到,Arbe的成像雷達芯片組能夠檢測小到11.5x11.5厘米的目標,并在290米外的距離上實現精準識別,為無人駕駛汽車提供了高性能的前向雷達解決方案,支持L2至L4級自動駕駛應用。
助力量產級成像雷達系統LRR615
目前,Arbe 與多家一級供應商及OEM建立合作關系,推動產品的前裝量產。為了更好地服務這些下游客戶,Arbe在美國、歐洲、中國等建立了辦事處,積極拓展全球市場。
2025上海車展期間,經緯恒潤推出基于Arbe芯片組的量產級成像雷達系統LRR615,系首款搭載高密度波導天線的雷達系統,可增強探測靈敏度,并大幅改善信號完整性。該系統具備遠距離探測能力,即使在復雜環境中仍可保持高分辨率,同時明顯降低誤報。作為一款高性價比、可擴展的成像傳感器,LRR615既能與攝像頭傳感器形成互補,又可作為激光雷達的替代方案,專為中國自動駕駛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而設計,其性能可達市場上現有雷達的10倍。
經緯恒潤雷達總監楊青山指出,得益于Arbe成像雷達芯片組的高性能,LRR615能在具體的駕駛場景中有出色的表現。其最遠探測具體在城市道路上達到140m,在高速道路上達到350m,能夠精準識別錐桶和輪胎等道路上的異物,保障駕駛安全,為即將邁入L2+至L3級自動駕駛時代的整車廠商提供了新一代解決方案。
實際上,LRR615并不是經緯恒潤和Arbe的首次合作,雙方之間的合作早已開展,Arbe曾在多次公開透露的合作案例或者合作廠商中提到經緯恒潤。比如,在LRR615之前,配備基于Arbe芯片組的LRR610成像雷達的車隊自2024年1月開始就進入嚴格的數據采集階段,為達成目標,經緯恒潤積極運用其車隊所收集的大量數據,全力推進項目進程。
Roman Levi強調,Arbe專注于雷達技術的革新,特別是成像雷達芯片組的研發與生產,為汽車雷達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Arbe將針對不同自動駕駛級別和車型提供定制化的雷達解決方案,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包括乘用車、商用車、物流車等領域,推動雷達技術的普及和發展。
-
Arbe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瀏覽量
903 -
成像雷達
+關注
關注
0文章
45瀏覽量
8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安全檢測 高效合規 | 經緯恒潤重磅推出PeneTrix滲透測試平臺

創新驅動未來出行,經緯恒潤商用車24V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成功量產

經緯恒潤UWB數字鑰匙成功量產,助力北汽開啟智能出行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