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末柔性電子技術的起步,到人工皮膚、智能服飾等概念的逐漸落地,柔性傳感器逐漸成為智能穿戴設備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大連義邦最新引入的Nanopaint YT0901-Y-YZ03壓感油墨系統,為柔性薄膜智能穿戴領域提供了一種多功能且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該種型號油墨能夠檢測和測量機械力、應變和壓力變化,非常適合用于制作智能穿戴設備,從而提供可操作的洞察信息。此外,其輕質、柔軟的特性確保在日常使用中不會干擾穿戴者的舒適度。
2004年,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率先探索softceptor技術,同年Someya等人提出的基于有機場效應晶體管的柔性壓力傳感器矩陣,使“大面積+柔性”成為傳感器發展的方向。

進入2020年代,廈門大學周偉教授團隊提出的新型超靈敏觸覺傳感模式,則進一步突破了傳統靈敏度上限,柔性傳感器邁入高頻動態力檢測時代。這背后離不開感應材料和結構設計的持續創新,尤其是在“壓感油墨”這種核心介質上的突破。
當前主流的柔性傳感器構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壓阻效應:依賴于材料受壓后電阻值的變化,核心在于導電聚合物、半導體碳材料等的性能優化;
●壓電效應:借助壓電陶瓷或晶體材料的應力-電荷轉化能力,適用于動態監測;
●熱電效應:利用溫差引發熱電勢,常用于環境感知如體溫變化;
●電容變化原理:通過介電層和極板間距變化感知外界力,適合高精度檢測;
●光學原理:應用在復雜位移或觸覺感知場景中,提供高解析度信號源。
每種原理背后都依賴著敏感層材料的性能穩定性、柔韌性和響應速度。而這正是壓感油墨材料的技術核心所在。
智能穿戴設備的多維需求
1、生理信號監測
心率、血壓、血糖等非侵入式監測需求增長,對傳感器靈敏度、舒適性和數據實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運動監測與肌肉活動分析
從步態、姿態到肌電數據分析,傳感器需具備寬動態范圍與高頻響應能力。
3、環境感知與安全輔助
如溫濕度、紫外線感知等,對柔性傳感器的穩定性和適配性提出挑戰。
4、虛擬觸覺與空間定位
面向AR/VR等新興場景,需要更輕薄、柔軟、高靈敏的材料支撐復雜的人機交互。
盡管柔性傳感器不斷演進,但行業仍面臨以下三大痛點:
●靈敏度vs精度平衡困難:例如血壓監測中,難以感知細微脈搏變化;
●響應速度不足:快速運動或高頻震動時傳感滯后;
●耐用性、柔性與一致性矛盾:尤其在反復彎折、伸縮下電信號失真問題明顯。
這意味著行業需要材料層面的創新,來打破傳感瓶頸。

Nanopaint壓感油墨:下一代柔性傳感器的解決方案
針對當前柔性傳感材料的多項技術短板,Nanopaint壓感油墨通過材料工藝革新,成為構建新一代智能穿戴設備的理想選擇:
●先進工藝兼容性:可直接打印于導電層,大幅降低生產復雜度與成本;
●柔性適應性強:支持高強度拉伸與彎折,性能依舊穩定;
●耐久一致性:循環按壓下電阻值不漂移,保證長期可靠性;
●高精度響應:在0-1000N壓力范圍內精準輸出電信號;
●電子兼容性強:完美適配惠斯通電橋和FSR系統;
●綠色環保:采用無溶劑配方,無毒無害;
●極致輕薄:每層厚度僅10–15μm,適用于剛性與柔性基材;
●工藝友好:無需復雜后處理,易于操作與批量化制造;
●低延遲測量:支持實時高精度動態捕捉;
●可配導電/隔離層:特別支持耐彎折導電層油墨;
●優異附著力:在MELINEX基材下具備優異粘合性能。

在柔性傳感技術從“實驗室”邁向“商業化”的關鍵階段,選擇更先進、更適配、更具未來潛力的壓感材料,不僅是性能提升的入口,更是智能穿戴設備從“好用”走向“專業級體驗”的加速器。
-
壓力傳感器
+關注
關注
35文章
2296瀏覽量
179933 -
智能穿戴
+關注
關注
3文章
437瀏覽量
40146 -
導電油墨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瀏覽量
1849 -
柔性傳感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瀏覽量
21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基于Nanopaint壓感油墨系統的柔性傳感系統在體育表現監測中的應用

基于Nanopaint壓感油墨系統的柔性傳感系統在體育表現監測中的應用
醫療行業設備實時監控壓感油墨,能夠精確測量0-100%形變和0-1000N力范圍

高級壓感油墨在航空健康監測系統中的應用:提升安全性和性能

Nanopaint壓感油墨在自動化應用中的先進壓阻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