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材表面能不足,潤濕性差
當電路板表面存在油脂、脫模劑、指紋或低表面能污染物時,三防漆無法充分鋪展浸潤基材。漆液在表面張力驅動下被迫收縮成球狀液滴,尤其在焊點邊緣或陶瓷元件表面形成明顯露底的“火山口”狀缺陷(接觸角>90°)。徹底清潔可提升表面能,增強潤濕性。
2. 漆料粘度與流平性的失衡
過高粘度或添加過量稀釋劑均會破壞流平性能。粘度過高時漆液流動性差,難以填補微觀凹陷;過度稀釋則導致溶劑揮發過快,涂層尚未流平即固化,形成局部堆積與縮孔。需嚴格按工藝調整粘度,并添加流平劑降低表面張力。
3. 元件間隙與結構誘發毛細逃逸
三防漆在密集引腳、窄縫或元件底部流動時,受毛細作用力牽引向縫隙內遷移,使外圍區域漆膜變薄甚至回縮。同時,高大元件陰影區噴涂不足與平面區過度堆積形成表面張力梯度,進一步加劇流體從厚區向薄區遷移的“馬拉戈尼效應”。
4. 固化速率失控導致“時間差”缺陷
雙組分漆配比錯誤或環境溫度驟升時,表層過早凝膠化而底層仍在流動。表層固化收縮牽拉未固化的下層漆液,形成網狀縮皺或點狀凹坑。UV固化漆若光強不均,亦會在弱光區因固化延遲產生回縮。
5. 環境干擾與界面排斥的隱形破壞
高濕度環境(RH>80%)使漆膜表面凝結微水珠,水相與漆液互斥形成星形縮孔。噴涂前基材溫度過低(<10℃)或存在冷凝水膜時,漆液遇冷瞬間收縮。此外,若底層涂層與三防漆化學不相容,將觸發界面剝離性縮膠。
縮膠本質是液體表面張力、固化動力與基材界面能三者失衡的宏觀表現。從基材前處理、漆料調控、設備參數到環境管理,需系統性控制方能消除這一微觀尺度上的流體叛逃現象。
-
三防漆
+關注
關注
2文章
131瀏覽量
8675 -
電子防護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瀏覽量
98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在生產點膠過程中出現不良現象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UV三防漆固化后易剝離現象,如何解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