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智慧社區,廣義的智慧園區建設還涉及智慧寫字樓、智慧工廠、智慧場館、智慧商圈、特色小鎮、智慧產業園(地產)、智慧開發區、產業新城以及智慧景區等多個環節。
解決了“家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之后,人類建設的大腦又觸及了更多的新興領域……
在AI及IOT大行其道的今天,科技界的關注點一直沒有離開人類家園的建設。從智能家居到智慧社區,再到智慧城市,IBM所提出的“智慧地球”愿景變得越來越真實,理想中的智慧城市也變得越來越近。
在技術及政府政策的推動下,科技的關注點不僅僅局限于智能家居、智慧社區及智慧城市三方面建設,而開始致力于打通智慧空間的全產業鏈。在這種科技惠利的情況下,安防行業的新“藍海”——智慧園區開始衍生出來,成為了豐富的有待挖掘的商機市場。
智慧園區投資增速將遠超智慧城市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智慧園區也許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話題,但如果我們改個稱呼智慧社區,或許你就熟悉了。
智慧園區是指融合新一代信息與通信技術,具備迅速信息采集、告訴信息傳輸、高度集中技術、智慧實時處理和服務提供能力,實現產業園區內及時、互動、整合的信息感知、傳遞和處理,以提高園區產業集聚能力、企業經濟競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園區發展理念。
事實上,智慧社區只是智慧園區建設的一小部分。除了智慧社區,廣義的智慧園區建設還涉及智慧寫字樓、智慧工廠、智慧場館、智慧商圈、特色小鎮、智慧產業園(地產)、智慧開發區、產業新城以及智慧景區等多個環節。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不斷加速,而智慧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也不斷被政府提及。
從2012年至今,我國已經頒布了多項政策以推進智慧園區的建設工作: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智慧城市、智能園區建設是國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必要選擇;2013年1月,國家住建部在北京召開創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會議,其中包括智慧園區建設...... 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7〕7號),明確提出:要提升開發區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建設智慧、智能園區。之后“十三五”規劃也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加快智慧園區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也就是說,同智慧城市一般,智慧園區早已寫入了我國政府報告。
IDC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從用戶體驗和商業變現兩個角度智慧園區的打造。除政府主導的開發區以外,其他智慧園區皆以市場化模式運作,當商業模式驗證后,其建設速度和推廣力度都將遠超傳統智慧城市建設。且到2020年,智慧園區市場的投資增速將遠超智慧城市市場投資的增長速度。
但遺憾的是,盡管智慧園區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提出并無太大的時間差異,但現階段的智慧園區建設,在智慧城市建設面前簡直無法并談。
智慧園區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不可置否,伴隨人工智能發展而崛起的智慧園區,也才剛剛踏上起步征程。
智慧社區、特色小鎮、以及智慧場館或許是當前智慧園區建設中最被人廣之的部分,但這三類建設體系,也僅在近兩年才開始流行起來。
先來談談智慧社區,從市場建設層面來看,智慧社區主要分為傳統舊社區改造以及新建社區統籌建設智能化應用兩部分,盡管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傳統社區的臟、亂、差問題得到了不少環節,但社區問題卻也不僅限于臟、亂、差,社區物業管理、社區安全管理以及便民服務等多個細分市場已成為新時代社區發力點。而關于智慧社區建設的想關政策支持,也僅在2017年才開始被提及。
至于特色小鎮,在住建部相關政策的助力下,特色小鎮建設正在向實現“三生(生產、生活、生態)靠攏,為形成城鄉一體化功能聚集區的目標而不斷壯大之中。從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截止2018年,全國兩批特色小鎮試點共403個,加上各地方創建的省級特色小鎮,數量超過2000多個。這種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模式,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但不可忽略的是,真正能被冠上“特色小鎮”名號的地方,在我國依舊少之又少、
還有智慧場館,所謂的智慧場館就是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助力下將場館進行智能化升級,將體育商業智能實現與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使用場景,包括視頻直播等智能化的軟硬件服務、出入管理服務、安全及消防管理服務等。
目前,人臉識別、視頻傳輸、視頻監控技術是智慧場館最常使用的技術,智慧場館也僅集中在諸如奧運場館、大城市球館與新建場館之中。盡管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未來智慧場館最后將落地在學校、社區乃至鄉村的每一個文化、運動場所之中。
“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奠定園區服務基礎;建設信息資源利用體系以及建設園區應用體系,提升管理服務能力“是我國智慧園區的建設目標,但就當前來看,我國的和智慧園區建設僅僅還停留在通過基礎設施和感知網絡建設,實現園區感知網絡的全面普及階段。距通過分析、整合園區應用核心系統的關鍵信息做出智慧相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也正因為智慧園區還處于起步階段,安防行業的新藍海才能不斷衍生出來。
最大的難題在于智慧園區根本不“智慧”
事實上,我國關于園區的智能化與數字化升級,一直都不是一門小生意,僅截止2017年,我國對“智慧園區”項目年投入已經超過1000億人民幣,年新啟動項目接近300個。各式各樣的智慧園區項目更是層出不窮。
遺憾的是,作為安防行業新藍海的智慧園區,要想在短期內獲利也并非易事。
不管是被安防行業視為重點著力對象的“智慧社區”,還是被國家視為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小鎮”,當前的智慧園區建設已經出現了房地長化的苗頭,一些地方快速發展的智慧社區和特色小鎮,很大程度被房地廠商綁架,打著各種智慧的旗號,最后卻沒能實現智能。
但處于起步階段并不是智慧園區最大的建設難題,畢竟這點我們能夠借助時間的力量得到解決。當前智慧園區最大的建設難題在于,智慧園區根本不智慧。
當前的智慧園區,或許只是沾了些許智慧的“皮毛”。從智慧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不管是智慧寫字樓、智慧工廠亦或是其它園區,這些園區在安全方面的防護技術無外乎于智能攝像頭+傳感器+人臉識別。但這種所謂安全防范只能對某幾個重點區域進行監測,難以覆蓋整個園區,導致傳感與監控設備監控和覆蓋的空間比率低下。也許隨著技術的發展,當前園區已逐漸完善了傳感器與智能攝像頭的后端報警機制,但處置和救援經常缺乏體系化方案還較為空白。
并且,大多數園區基礎設施和園區管理服務還處于分散狀態,并未形成集約效應,這點主要體現在園區數據管理孤島之上。目前大多智慧園區項目,攝像頭是其項目實施的主要載體,但其所謂的“智慧化“僅僅完成了監控數據從采集到傳輸再到存儲這三個部分,真正關鍵的計算和反饋環節并未解決。也就是說,這些攝像頭采集過來的數據,并未進行分析處理,沒有實現數據融合和交互,做到主動判斷與整體判斷,僅僅能起到事后作為證據留存的意義。
不過,需要肯定的是,盡管當前的“智慧園區”實質上與傳統產業園區沒什么不同,但隨著這波智能安防風頭的襲來,“智慧園區”終將摘下“空城”的帽子,達到真正的智慧狀態。
-
安防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73瀏覽量
63603 -
智慧工廠
+關注
關注
2文章
443瀏覽量
27974
原文標題:智慧園區 安防行業的下個新“藍海”
文章出處:【微信號:scinaniot,微信公眾號:司南物聯】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賦能未來:智慧園區管理新篇章
智慧園區安防優化:策略與實施
智慧園區建設,構建智能監控和安防體系
智慧園區:打造智慧的未來
傳統園區轉型升級智慧園區的路徑探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