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航天產業對于經濟的貢獻,被提及最多的便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所帶來的大量技術成果與科技進步、經濟增長。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曾產生了系列專利產品,包括無線通訊、尿不濕等。用于健康檢測的CT、核磁共振則是航天飛機項目的產物。
航天對于有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大國來說,一直是一個投資回報率很高的產業。動輒百億千億的投資,每一個進步都是全球矚目的大事件……
在傳統的印象中,航天這件事一直貼著“尖端科技”“國防事業”“人類探索”“高冷”“燒錢”等標簽。事實上,航天對于有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大國來說,一直是一個投資回報率很高的產業。
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這是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模擬畫面(攝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這是2013年12月15日拍攝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巡視器互拍成像。嫦娥三號上的“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產品已被用于北京地鐵,比其他中央空調年均運行效率提高20%—50%,占地面積至少節省1/3。?
2014年10月,河北首批“北斗”校車在秦皇島投用。孩子上下車時只要刷卡,系統就會自動向其家長發送信息,為孩子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
10月19日,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郝照平表示,中國長征火箭公司將推出面向商業市場的空間發射服務,并提供從搭載發射到衛星組網的全套系統解決方案。
據悉,中國長征火箭公司將打造商業發射服務、亞軌道飛行體驗、空間資源利用三大業務板塊,推出太空星網、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太空專車等四種類型的發射服務。亞軌道飛行方面,該公司稱將針對游客的年齡、身體狀況以及興趣的不同,推出地面失重模擬訓練、360度全方位VR體驗、亞軌道太空遨游等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長征火箭公司的成立不禁讓人對標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但是中國長征火箭公司總裁韓慶平表示,對標SpaceX只是近期目標。中國長征火箭公司背靠強大的中國航天基礎競爭力明顯,將逐步注入資產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資產證券化也是目標之一,預計2020年在主板上市。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直接表示,長征火箭迎來新起點,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正式來臨。
運載火箭是航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來臨的背后,實際上是中國航天經濟的全面布局。在走過輝煌的60年征程之后,中國的“航天經濟學”又是如何立意、如何發展、成效幾何?本期“南方特稿”為您呈現正在走近的中國航天經濟。
對于中國,巨大的效益正在中國航天產業中顯現出來。1990年4月1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從而開始了長征火箭全面進入衛星商業服務市場,到1999年,前后發射了20多顆衛星,其中為美國的“銥星”系統就發射了12顆衛星。這些商業發射為中國賺取外匯,支撐經濟發展作出了相當的貢獻。
大國的游戲
航天對于有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大國來說,一直是一個投資回報率很高的產業
動輒百億千億的投資,每一個進步都是全球矚目的大事件……在傳統的印象中,航天這件事一直貼著“尖端科技”“國防事業”“人類探索”“高冷”“燒錢”等標簽。事實上,航天對于有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大國來說,一直是一個投資回報率很高的產業。
談起航天產業對于經濟的貢獻,被提及最多的便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所帶來的大量技術成果與科技進步、經濟增長。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曾產生了系列專利產品,包括無線通訊、尿不濕等。用于健康檢測的CT、核磁共振則是航天飛機項目的產物。
2006年美國航空管理局下屬的商業航天運載辦公室發布了《商業空間運載項目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研究表明,商業空間運載產業對美國經濟帶來的直接效應為166億美元,間接效應為463億美元,引致效應為350億美元,合計約980億美元。
航天產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科技進步實現的。1971年由美國中西部研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59年—1969年間,NASA用于民用航天項目研發上的支出為250億美元,到1987年這筆投入總共可以產生1880億美元的產出,累計投入與產出比為1 7。1988年中西部研究所又對這項研究進行了更新,發現NASA的支出在1974年—1994年間產生的投入與產出比為1 9。而契斯研究所的研究結果表明,NASA航天產業的投入產出比是1 14。這就是經常所說的美國航天業每投入1美元,可以產出7—14美元的來源。
空間技術應用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高遠洋表示,航天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層次:航天產業的直接產出(火箭、返回設備、地面測控設施和空間站等)、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為火箭、返回設備、地面測控設備的生產制造提供中間產品和服務的相關產業)、航天科技與產品應用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開發新型醫療器械、航天育種等)、航天產業的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工程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等)。
“過去我們的航天發射主要作為一種科研項目存在,重在研究探索,但是現在我們航天的技術以及項目的成熟度越來越高,是時候從一種商業的角度來考慮我們的航天事業了。中國的航天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足夠支撐我們走出航天經濟的新道路。”高遠洋說。
“硬指標”
近年來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巨大的效益正在中國航天產業中顯現出來。1990年4月1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從而開始了長征火箭全面進入衛星商業服務市場,到1999年,前后發射了20多顆衛星,其中為美國的“銥星”系統就發射了12顆衛星。
這些商業發射為中國賺取外匯,支撐經濟發展作出了相當的貢獻。但這些還不足以使中國的航天產業再次大爆發。1999年,中國的航天產業迎來了一個里程碑,成立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開始走上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規模經濟和高技術附加值之路。
且不提最為直觀的“眼球經濟”,單看技術成果這個“硬指標”: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制中。
在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以來,航天的每一次進步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在載人航天、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開展以前,太空育種、衛星通訊等均是中國早期航天經濟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也只有這三個國家成功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我國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植物種子以來,已成功進行數十次太空育種實驗,先后有70多種植物的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進行了太空育種實驗,經過太空誘變育種培育出的航育1號水稻,產量增長5%—10%。
嫦娥三號技術已用于北京地鐵。北京地鐵郭公莊站的中央空調系統使用了北京衛星制造企業的“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產品,它是把嫦娥三號上用于度過酷熱月晝和極寒月夜的兩相流體回路技術轉移到民用,比其他中央空調年均運行效率提高20%—50%,占地面積至少節省1/3。
2005年3月,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北京11所啟動代號為“301工程”的煤化工項目。這個項目是充分利用火箭發動機在燃燒、熱能、泵閥、控制以及非標設計方面的成果和技術優勢,開展粉煤加壓氣化技術研發工作。核心技術“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共申請國內專利143項,國際專利27項,其中已經授權的專利有10項,授權國家包括澳大利亞、韓國、日本、越南等國。
在風機制造方面,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同時擁有電勵磁和永磁兩大直驅技術,是國內批量最大的電勵磁直驅風機制造商。在能源裝備、工程機械、機電一體、醫療、衛星應用等領域,在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項目、特種車輛、特種智能裝備領域、環境試驗裝備項目、工業自動控制系統項目等,中國航天均有效益產出。
回報率超300%
上海曾有研究,載人航天1元投資能讓上海產生3.58元GDP,其投入產出比為1 3.58
航天投資,無論是直接回報還是間接回報,都是十分豐厚的。
在過去的數年間,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專項、北斗導航等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三大載人航天關鍵技術。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全面建成,正式向亞太地區提供連續無源定位、導航、授時等服務。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建設順利推進,高分二號衛星標志著我國遙感衛星分辨率進入亞米級時代。同時,2011年—2015年,中國航天在衛星應用及產業化發展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減災救災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資源系列衛星在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管理和城市規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和投資機構進入太空經濟領域,成為中國太空經濟領域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以來,航天的每一次進步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在載人航天、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開展以前,太空育種、衛星通訊等均是中國早期航天經濟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也只有這三個國家成功進行了衛星搭載太空育種。我國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植物種子以來,已成功進行數十次太空育種實驗,先后有70多種植物的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進行了太空育種實驗,經過太空誘變育種培育出的航育1號水稻,產量增長5%—10%。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法律咨詢中心郭嵐、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張祥建曾以美國契斯計量經濟合伙公司的研究方法對載人航天工程對于上海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應、長期效應等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是:載人航天產業1元的投資能夠產生3.58元的GDP,其投入產出比為1 3.58。
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單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民用產業收入已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從2011年的86.8億元增至2015年的176.5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9%,“十二五”期間累計實現收入634億元,較“十一五”期間的286億元大幅增長122%。
總體來看,擔負著中國航天事業絕大部分研發等功能的航天科技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了盈利穩增長,技術大突破,產業新布局,開啟國際化。2010年—2015年航天科技集團收入從1018億增至1921億元,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達13.5%,利潤從91億元增至156億元,多年位居軍工集團前列。衛星研制與發射能力步入世界先進行列,2011年—2015年集團發射火箭86枚、航天器138顆,創造世界最高航天發射成功率(97.7%);掌握先進航天動力、新型衛星有效載荷等關鍵技術,載人航天、月球探測、衛星導航、高分專項等均取得重大突破。衛星應用及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逐步與傳統產業和新興互聯網產業相融合,成為新的增長點。此外,配合“一帶一路”,整星出口國際,2014年首次躋身世界500強,位列第437名。而其目標是2020年收入達到4000億,進入世界300強。
早在神舟六號發射之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立巖就表示:“每年航天產業整個的投入有上百億元,而其產值則會翻番,那么粗略地估算,從產值上還可以產生五六倍的輻射效果。”
中國的布局
公司化運作的中國航天產業已經開始做好準備迎接航天經濟的到來
能有上述的收獲,當然最直接的基礎是航天科技和產業的成熟,這得益于中國長期以來在航天事業方面的成功布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發展階段。這不僅僅是名稱上的轉變,更是一種思維上的轉變,公司化運作的中國航天產業已經開始做好準備迎接航天經濟的到來。
2007年,國防科工委、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促進衛星應用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加速衛星應用產業發展。隨后在2008年中國的航天經濟迎來了一道分水嶺,諸多的新變化與新突破在2008年前后完成。2008年,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兩大主營業務的收入已經占航天科技集團營業額半壁江山。
航天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創新了航天民用產業發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到2008年底,航天投資已投資西安航天動力泵業、內蒙古神舟硅業等12家企業,隨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背景下,航天投資吸引了中國光大投資管理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的資金。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正式公布,北斗導航業務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為聯合國導航委員會認定的供應商。
2015年8月,經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會審議同意,通過資本化運作建設16+4+4+X的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系統。2015年9月16日,經國家財政部批準,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立北京四維商用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為全球用戶提供以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觀測能力的全天候對地觀測遙感數據服務和應用系統解決方案服務,以及針對國內國土資源調查、測繪、國防安全、環境監測、金融保險以及互聯網行業的增值服務。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介紹,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已經占了主導地位,去年整個全球航天經濟總量達到3300億美元,商業航天占其中的76%。衛星產業全產業鏈經濟總量達到2030億美元,其中運營和服務占大多數,制造和發射占比很小。通信、導航和遙感成為商業航天三大支柱,其中通信產業占66%,導航占32%,衛星遙感占2%。
“十三五”期間,預計發射長征火箭110次,年均達到20次左右,發射密度提高一倍。“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產業預計仍將保持百億量級高投入,特別是在政策、資本和技術的推動下,中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快車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