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ence、Synopsys(新思)和Mentor Graphics三大廠商占了全球EDA行業70%的市場份額。然而,三大廠商背后是上百家各有特色的EDA公司。其中不乏佼佼者,比如SpringSoft(思源)在波形顯示、查錯及某些全定制板圖設計應用上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因此,如果IC設計公司希望能建立先進而有競爭力的設計驗證流程,采用多家工具是不可避免的?!?a target="_blank">電子工程專輯》記者在“2009年IC設計調查”期間采訪了四大EDA廠商的高層,以為本土IC設計發展獻策。
Cadence中國區總經理 劉國軍:本土IC設計面臨全球化挑戰
隨著經濟衰退蔓延到全世界,消費者在消費電子上的花費可能會降低。與此同時,這樣的市場環境對我們客戶的帶來了價格壓力和創造需求的要求,每一代新產品的開發成本都會提高到2.5倍。因此,IC設計公司需要有解決方案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延期成本以及失敗成本問題。
雖然全球電子產業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國內的IC設計公司也受到一些影響,但整體而言,中國相較于全球其他市場所受影響相對較輕,國內的整體經濟環境相對穩定,電子和半導體產業也還處在成長之中。中國政府也在推動經濟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主導,這將極大推動國內電子產品的消費,例如家電下鄉計劃,節能產品補貼計劃等。
許多跨國公司正在考慮把設計和制造部門從歐美轉移到中國來,在某些公司的調整中,全球的緊縮并不包括中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本土公司將面臨更多家門口的全球化挑戰。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客戶不僅僅是尋找一種出色的技術,他們需要的是讓他們的整個設計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預測性,以及端到端的企業解決方案。
就國內設計公司的過去和現狀來看不具備和歐美、日本的設計公司競爭的能力,也很難和***、韓國的設計公司競爭。這次金融危機給國內的設計公司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會。但是,國內設計公司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利用外部環境相對惡劣、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國內廣泛的市場需求的機會迎頭趕上。我認為,本土設計公司首先應該學習***同仁們是如何做好設計企業的。 我們首先應該期望的是做出和***設計公司能在同一市場上抗衡的設計企業,然后才是更遠的目標。
Cadence的優勢和責任,是其龐大的已安裝用戶群。我們特別注重滿足本土客戶差異化的需求。我們在中國建立了北京和上海兩個研發中心,在參與全球研發項目的同時,也開展針對中國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我們全力支持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建設,積極推動本土創新企業的創立與發展。我們支持并參與國家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系列教材的撰寫和出版,為培養本土設計人才貢獻我們的力量。
Synopsys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 潘建岳:騰飛前需解決三個“老大難”
從長遠發展來看,中國本土IC產業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許多企業市場能力不高、核心技術缺乏、以及芯片產品差異化程度小。
首先,對于成功的芯片設計企業來講,作為公司生存和發展支柱之一的市場營銷不僅是推廣和銷售,而且也包括產品在市場上的精準定位和長期產品路線的制定,所以很多國內IC設計公司靠一款產品成功后,再沒有突破性的新產品推出,從而造成多數中國IC公司很難長大成為世界級的企業。第二,由于整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時間相對歐美廠商較短,所以針對先進系統的核心技術發展路線把握不夠,因此無論是系統廠商還是芯片廠商,絕大多數都無法把握掌控到最先進的核心技術,從而限制了其通過研發而建立核心競爭力的能力。第三、在市場競爭中,許多本土IC廠商芯片的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只有過度依賴價格競爭,從而因低毛利導致研發和客戶服務投資不足,使許多芯片企業失去了長期發展的動力。
要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IC設計企業一方面加大在戰略市場能力建設上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同步投入更多的資源去開發相應的核心技術和IC產品,這些產品能夠針對市場的需求形成自己的差異化特性。
盡管今天的半導體產業仍然深受全球性經濟風暴的影響,但是未來幾年中國本土的IC設計公司面臨的市場機遇很多。值得關注的是,中外各國政府推出各種經濟刺激計劃,以及全球經濟的企穩和復蘇,尤其是中國政府推出的電子信息產業等十大行業調整振興規劃,將推動許多新興的IC應用市場出現。要抓住這些市場機會,IC設計公司需要在理念上具備全球化眼光、在技術上擁有自己的開發能力、在市場營銷上走差異化道路、在工作中重視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開發和保護。
自從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Synopsys在中國的主要業務也從推廣EDA工具轉型為以創造價值為導向,基于咨詢提供定制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上,Synopsys始終堅持提供全流程設計平臺、IP和服務三駕馬車協同前進的發展之道。此外,我們也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源源不斷地把最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包括面向制造的設計、最新的IP和系統級設計等等。在面向制造的設計領域,我們在6月份與中芯國際攜手推出的全新65納米RTL-to-GDSII參考設計流程4.0,利用Synopsys的低功耗和DFM優化技術,可以加快以中芯國際65納米制程技術為制造目標的片上系統的設計進程。
Mentor Graphics亞太區總裁 彭啟煌: 本土IC設計占盡天時地利,只欠“人和”
國內IC產業主要以消費性電子為主,如手機、機頂盒、高清電視等相關應用。消費性電子量大、利潤低且競爭激烈。為了降低成本和應對競爭,IC設計廠家就必須盡快移植到先進工藝制造并在產品中加入更多功能。
許多IC公司成功的如期研發出第一代產品,但卻難以有效地在后續量產的成本、質量、功能各方面跟上市場的要求,例如在90nm、65nm SoC量產的驗證(功能驗證及系統驗證),及DFM方面遇到困難,造成量產的推遲或者因故障率/退貨率過高而影響了整個公司的營收。
近年來歐美經濟衰退嚴重,中國的消費力則快速成長,加上政府家電下鄉的經濟刺激方案及“核高基”重大專項的大力扶持,本土IC設計企業占了“天時地利”的優勢,正是大力發展的好契機。同時,因為國外就業市場大受打擊,國內幾個大城市生活居住條件及教育環境也與國外相差不多等因素,也加速了海外專家回國工作和創業的步伐。
此外,跨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及利用國內大量高素質人才,也加大了在華投資力度,成立研發和生產中心。這都為本地IC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人才絕對是IC設計公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能加上“人和”,并善于利用EDA公司提供的技術服務及先進工具,相信本土IC設計公司一定能夠快速的茁壯成長,而造就更多如高通、聯發科等一樣成功的IC公司。
Mentor Graphics一向在SoC驗證及DFM的技術與市場處于領導地位。根據EDA行業調查報告,Mentor Graphics有12項EDA市場地位第一的工具,其中在產值最大的十項中就占了四項。例如以Calibre、TestKompress加上Olymupus為主軸的DFM解決方案, 不僅是所有代工廠已認證過的DFM合作伙伴中最為完備的方案,這些工具本身也針對了先進工藝與高端設計所帶來的挑戰提供有效的新功能。另外,以Questa / 0-In / Veloce為核心的SoC驗證平臺及硬件仿真、加速,也是在復雜的多媒體、通信等相關IC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驗證利器。
在中國市場,許多IC設計公司并無強大的CAD部門作內部支持,又極渴望吸收國外最新知識及應用手段,而強大的售前售后技術支持團隊及優質的服務質量,是Mentor Graphics在中國發展的最大優勢。
Springsoft中國區總經理 許偉:中國IC設計缺少“中產階級”
本土IC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市場。因為市場缺乏為IC設計公司提供產品定義的能力,因此IC設計公司不得不承擔系統廠商應該承擔的任務。而對于成長期的IC設計公司而言,這個要求有時有些高,因此造成一些公司在第一桶金后往往要經歷很多失敗的摸索,才有繼續成功的機會,而另一些則帶著很強的技術能力半途夭折?;蛘哒f,中國現在缺少一批能夠穩定在年銷售額在一億美元左右的公司,如果沒有這一層“中產階級”,很難產生像***聯發科這樣的巨人。
中國IC產業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核心競爭力的問題,為了產業的競爭力,需要從源頭即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上,進一步做好產學研結合的工作,平衡的發展基礎研究,應用科學研究和商用化研究。另外就是繼續做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以便形成良性循環促成人才的群聚效應。
未來幾年本土IC設計公司的市場機遇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以通信多媒體為代表的中國標準對應芯片,但需要自身的實力把這個先發優勢轉化為可持續性的能力;設計服務:隨著本土IC設計技術的進步和設計人才的積累,像印度Wipro這樣的大型設計服務企業可能在幾年后的中國開始初具雛形。而以海思和展訊為代表的較大型IC設計企業基本分布在通信與多媒體領域,所不同的是他們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設計團隊,累積了相當程度的設計知識和自有知識產權,初步建立了在一定領域的市場地位和渠道關系。這樣當有新的市場機會出現時,他們更有成熟的方法評估這些機會,也更有能力抓住機會后發制人。
從技術上看,系統設計、功能驗證、深亞微米物理設計仍然是主流IC設計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驗證一向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的主要挑戰。為了得到可靠的芯片,驗證的成本和驗證工作本身的復雜性不斷增加,不同的方法學、語言、工具都在用不同的途徑嘗試,然而從使用者角度來看,這些新的投入的邊際收益仍在不斷縮小。
與其他公司常常直接競爭不同,SpringSoft的目標是成為IC公司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是最有增值價值的部分,因此不管在整體市場的上升期或者停滯期,Springsoft的價值都能得到凸現。SpringSoft兩個產品線的主流產品,很好的切合了中國本土IC設計公司面臨的技術挑戰。
在驗證方面,SpringSoft Verdi產品線圍繞以仿真為中心的驗證環節提供了一系列手段,幫助工程師整合統一的調試環境,通過不同的視角理解設計,并采用可控的自動化手段進行調試,這就是Verdi產品線核心的設計理念和目標。在歐美的領先IC公司,Verdi的使用是標準流程的一部分,而在中國這一點還有待被推廣,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公司在驗證環節中比較薄弱的一個原因。
在深亞微米物理設計領域,Laker一方面同主流晶圓代工廠合作,逐步完善90nm、65nm、45nm甚至更精細工藝的PDK;另一方面,Laker提供對條件規則和DFM的支持,并連接多家DFM供應商的相應檢查工具。另外,Laker的電路驅動版圖(SDL)流程及其配套功能也使更復雜的物理設計相對容易。特別是,中國的設計團隊沒有太多的歷史遺留的項目負擔,采用Laker將會帶來設計生產力的戰略性的大幅度提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