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談論比特幣以來,似乎每個人對比特幣的走向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觀點大相徑庭。在目前漫長的熊市中,懷疑論者對比特幣的判斷似乎被證明是正確的。
然而,看好比特幣的人正在鼓吹牛市終將回歸,他們列舉了一些理由,比如機構資金的涌入、閃電網絡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商家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隨著委內瑞拉等國繼續經歷惡性通脹,并開始購買比特幣,比特幣的大規模普及遲早會到來。
關于這些 ,我猜你們已經聽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尤其是如果你們已經在這個領域聽了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這些都是合理的理由,也可能是推動難以捉摸的“大規模采用”的強大動力,但我想介紹一個有趣的理論,如果被證明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比特幣現在被嚴重低估了(截至3月10日,比特幣的價格約為3900美元)
請注意,前一句話中的關鍵詞是“如果”。沒有人知道未來5年任何資產類別的價格,更不用說像比特幣這樣波動劇烈的資產類別了。說到這里,讓我們來探索一下可能的關聯,如果下面有的話。
摩爾定律是什么?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關系?
2017年8月,在加密貨幣市場牛市之前,Business Insider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如果遵循摩爾定律,比特幣的價格可以達到10萬美元。維基百科對摩爾定律的定義如下
摩爾定律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丹尼斯·波爾圖說:“摩爾定律特別適用于電路中晶體管的數量,但也適用于任何數字技術?!?/p>
基于這一論斷,假設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比特幣的價格將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化。如果按照如下圖表得出的自然結論,比特幣的價格預計將在2021年達到10萬美元。
如果有的話,他的預測真的有分量嗎?比特幣的塊大小限制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如果摩爾定律可以應用于此,塊大小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能力的提高總是一件好事,對嗎?
不是全貌
撇開增加塊大小可能不是解決方案這一事實不談(StopAndDecrypt就此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現實是技術進步并不是影響比特幣或其他任何資產類別或產品價格的唯一因素。
毫無疑問,還有其他因素將發揮作用,比如接受比特幣作為商人的一種支付方式,全球經濟因素,以及對我們當前法定貨幣體系看法的改變。鑒于比特幣介于貨幣和商品之間,評估通常影響這兩種資產類別的因素可能是有用的。
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
全球許多商家已經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大量的支付項目正在推動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成為支付方式。最著名的項目是PundiX。
作為星巴克與巴克特(Bakkt)合作協議的一部分,星巴克將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可能會利用閃電網絡。巴克特是一家由國際大陸交易所(ICE)支持的交易所。
雖然所有這些都是大規模使用的積極跡象,但它仍處于早期階段。我們目前面臨的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如果沒有很多用戶持有比特幣,商家不太可能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相反,如果沒有很多商家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那么用戶不太可能使用比特幣作為貨幣。
比特幣作為一種商品
盡管比特幣的初衷是作為一種數字貨幣使用,但事實證明,人們對比特幣的認知遠不止于此。很多人通過持有和出售比特幣發家,甚至更多的人因為波動性而賠錢。因此,很多用戶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商品。
和所有其他大宗商品一樣,全球經濟因素對比特幣的價格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石油和黃金等大宗商品依賴于公眾對股票和債券等其它金融資產的看法。反過來,這又取決于經濟的表現。英國退歐和中美貿易戰等事件對許多企業的利潤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這些散戶投資者,尤其是較為保守的散戶投資者,可能更愿意投資于不那么依賴政府政策和經濟因素的資產類別。這就是我相信比特幣會出現的地方。
比特幣的價格目前波動太大,不適合作為散戶投資者躲避不穩定經濟的一種資產類別。然而,隨著比特幣交易量的擴大和投機活動的減少,比特幣可以成為一種商品。
相關性
更有可能的是,比特幣的價格與摩爾定律(Moore’s law)沒有關聯,至少沒有很多人希望的那么相關。雖然比特幣與其基礎技術緊密相連,但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將影響比特幣的價格和公眾對比特幣的看法。
盡管科技世界發展得如此之快,但人類對變革的抗拒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與生俱來的。你認為要多久你的鄰居才會將比特幣視為一種貨幣或商品呢?
盡管我非常希望當前的熊市結束,比特幣能夠得到廣泛應用,但這是一個我們無法避免的事實。由于摩爾定律,即使是一項神奇的技術發展也無法改變這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