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有消息稱首批國產特斯拉Model 3正式駛離生產線即將開售,預計今年年底有望進行國產Model 3的小規模交付,2020年第一季度將實現大規模交付。
注意到,特斯拉近期的動作和利好信息并不少,如上海超級工廠建成等。從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特斯拉不僅實現了盈利,其汽車業務的毛利率也有所提升。受財報的利好消息,披露財報當日特斯拉盤后股價一度暴漲超過20%。
扭虧為盈,交付量增長
特斯拉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第三季度特斯拉實現營業收入63億美元,略低于分析師普遍預測的63.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68億美元相比下降了8%。從季度報告發現,特斯拉營業收入的下滑或許與汽車業務的營收下降有關;第三季度特斯拉在汽車業務上實現營收53.5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60.99億美元相比下滑12%。
盈利方面,特斯拉第三季度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1.43億美元,好于市場預期的-2.57億美元,實現了扭虧為盈,產生了正向自由現金流。特斯拉在第三季度致股東函中表示,這是通過從業務中減少大量成本來實現的,“運營費用處于Model 3投產以來的最低水平。”據悉,自去年以來,特斯拉至少宣布了三輪裁員,并重組業務部分,以此來應對利潤率更高的車型銷售放緩的局面。
另一方面,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扭虧為盈也在于特斯拉持續增長的交付量。第三季度特斯拉的產量為96000輛,交付量達到97000輛;特斯拉汽車業務的毛利率比上一季度增長了393個基點,達到22.8%。
特斯拉在致股東函中表示,“今年的重點是成本控制和為下一階段的增長做準備,而持續的銷量增長和成本控制是實現可持續的、行業領先盈利能力的重要組合。”
投產沖刺,特斯拉遭遇吐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國,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能力無疑對特斯拉有巨大的吸引力。從特斯拉的季度報告可以發現,盡管第三季度上海超級工廠還未開工,但中國市場對于特斯拉的影響已經凸顯。事實上特斯拉也已開始發掘、進一步押寶中國市場。
特斯拉在第三季度致股東函中表示,上海超級工廠進度提前,并開始試生產。11月7日特斯拉在其官方微博上正式披露了國產Model 3的照片,尾表為中文標識“特斯拉”的字樣。10月25日,特斯拉宣布標配基礎版輔助駕駛的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中國制造)車型正式開放預訂,起售價為人民幣35.58萬元;此前特斯拉也拿到了工信部頒發的“準生證”。
無論是特斯拉高層在公開場合的表態,還是特斯拉釋放出來的信息,無不在表示特斯拉的國產的投產正在沖刺階段。
但現實并不樂觀。在開放預訂之后,有消費者在特斯拉“開啟預訂”那條官方微博下吐槽價格過高,還不如買進口。新京報記者了解到,進口Model 3的價格是36.39萬元,國產與進口之間只差8100元。另外特斯拉披露的國產Model 3車型照片,其中文標識“特斯拉”字樣也被網友吐槽。
押寶中國,上海工廠或成逆襲關鍵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在推特上表示,將組建中國工程團隊,專注于工廠和車輛的軟件及固件的開發和設計;特斯拉正在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
實際上,特斯拉加大在中國市場投入的背后是上海超級工廠或者是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在全球的第二座整車組裝工廠和在美國之外的第一座超級工廠,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從產能方面來看,雖然特斯拉的產能總體呈上升趨勢,但部分季度也有下滑,而上海超級工廠的投產,將推動特斯拉產能的提升,進而實現更大的交付量目標;同時也能夠緩解加州工廠Model 3的產能壓力。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以及電動化轉型趨勢,可以進一步保障特斯拉的盈利。
“在中國建廠并銷售,一方面能夠幫助特斯拉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和地位,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瓜分市場份額,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招商證券分析師告訴新京報記者。
不過,面臨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新能源汽車遭遇陣痛以及國內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的進一步布局,雖然特斯拉押寶中國市場,但它所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進一步加劇的競爭力或將影響到特斯拉的毛利率。
責任編輯:gt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981瀏覽量
102592 -
特斯拉
+關注
關注
66文章
6378瀏覽量
12904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從 “將就” 到 “優選”:消費降級時代,海翔科技二手半導體配件的逆襲之路

國產逆襲!這款紅外溫度傳感器吊打國際大廠:精度翻倍 開發周期縮水90%

億緯鋰能馬來西亞工廠首顆電池成功下線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全球傳感器巨頭又如何布局儲能領域傳感器賽道?

特斯拉將暫停上海工廠部分生產線以煥新Model Y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五周年里程碑
特斯拉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已生產100萬輛Model Y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300萬輛整車下線
特斯拉上海特斯拉工廠第300萬輛整車正式下線
卡特彼勒徐州工廠第三萬臺產品成功下線
三星HBM技術逆襲:NVIDIA認證助力業績飆升
一個射頻芯片公司的逆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