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燈桿成5G新基建浪潮的直接受益者。
自“新基建”在兩會上被重點提及后,智慧燈桿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尤其是隨著全國各地加快5G基站建設的步伐,不少地區都在積極布局智慧燈桿項目。
《廣州市智慧燈桿建設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建成智慧燈桿約8萬根,其中市中心區約4.2萬根,提供5G微站站址約3.2萬個,為中心城區提供保障5G網絡深度覆蓋所需站址資源。
《杭州市5G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顯示,2020年杭州城內的12萬根路燈桿都將改造成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智慧燈桿,不僅具有基礎照明功能,還將實現5G基站、WIFI覆蓋、環境監測、視頻監控等功能。
深圳明確提出,在進行5G建設的同時大規模推進多功能桿建設,為5G基站提供新的站址資源。目前,深圳現已建設2450根多功能桿,爭取全年建設多功能智能桿4500根,實現市區管道資源整合。
《惠州市智慧桿專項規劃》提到,惠州市未來3年將規劃建設智慧桿8934根,其中包括基礎配置智慧桿7568根,多功能配置智慧桿1366根。
《青島市2020年5G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的工作目標顯示,到2020年年底,全市5G基站確保建成1.3萬個,力爭建成1.5萬個,并制定了加快規劃編制、規范建站模式、完善行政審批、多桿整合試點、推進示范應用、加強科普宣傳等六項任務。 ……
智慧燈桿規模究竟有多大?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到2018年,智慧燈桿在每年新增城市照明路燈中滲透率從0.0022%增長到0.0475%,預計2020、2021年智慧燈桿總量將達到50700和150700根,以智慧燈桿單價為2萬均價計算,總的潛在市場空間達5476億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智慧燈桿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在疫情防控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給智慧燈桿市場再添一把火。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智慧燈桿發揮著自身的光和熱。”
方大智控董事長宋宏偉也指出,“智慧燈桿能夠通過屏幕進行疫情防控宣傳、人體測溫、人臉識別、應急廣播、視頻監控、一鍵報警求助、環境監測等,這些數據通過信息管理指揮中心聯結起來,可以實現對城市基礎設施24小時自動監控,并將責任落實到職能部門。”
政府大力推動,再加上疫情防控的需求,使得智慧燈桿應用實現“落地”再進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智慧燈桿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并未真正實現規模落地,主要原因是:缺乏創新性及完整的體系建設方法、成本相對較高、專業人才匱乏、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情況不明等。
其中,標準作為智慧燈桿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好智慧燈桿產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構建智慧燈桿生態產業發展平臺,鼓勵和促進產業應用與標準化成為亟待要做的工作。
日前中山成立智慧燈桿產業聯合會,會長杜姬芳提出,聯合會將搭建專業化溝通平臺,為政府、企業、產業在推動智慧桿工作的標準、規劃等方面提供專業的服務平臺,助推中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山東省在濟南成立了5G產業聯盟、智慧燈桿聯盟,將圍繞5G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深度融合,搭建合作促進平臺,聚集產業中堅力量,推動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綜合共享。
杭州、青島等城市也走上了標準制定的前列,發布了《杭州市城市道路桿件與標識整合設計導則(試行)》、《青島市城市道路桿件及箱體整合技術導則(試行)》等標準規范。
深圳市工信局也啟動了多功能桿智能系統設計與工程建設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工作,經過兩年多的調研、編制、征求意見、專家評審、發布試行,再進行修改、征求意見、專家評審,目前已基本成型。
除了以上各地區發布的相關標準,近期公示的國家標準《智慧城市智能多功能桿系統總體要求》也提到,將解決以下問題:
(1)城市級智能多功能桿系統行業認知不統一、標準缺失的問題;
(2)不同信息化設備及配件加載困難、信息設備之間難以互聯互通的問題;
(3)資源有效利用率低、重復投資、后期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該標準的制定,可以有效規范城市級智能多功能桿系統的總體技術要求,也為各地方開展智能多功能桿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與運維提供了技術參考。
推動智慧燈桿快速實現規模落地,在制定相關標準的同時,還需要形成健康的生態架構和良好的商業模式。
資料顯示,目前國際上主要采用EPC、BOT、BOO三種模式。EPC由政府投資和運營,BOT由政府委托社會資本建網運營,BOO由企業投資和經營,但是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政策的差異,商業模式不能簡單套用。
時下,我國仍處于試點階段,還需不斷地實踐與總結,盡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5G智慧燈桿的商業模式。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23瀏覽量
566736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444 -
智慧燈桿
+關注
關注
1文章
819瀏覽量
11814
原文標題:千億級智慧燈桿市場如何落地?多地陸續出臺發展規劃【強力巨彩·頭條】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ed,微信公眾號:高工LED】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