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消息,2021年的上海兩會上,上海發改委提交的報告透露了多個重要信息。
報告顯示,2021年上海將出臺《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和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修訂出臺新一輪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新建充電樁7萬個。
在集成電路方面,上海爭取集成電路12nm先進工藝規模量產,不過報道沒有提及具體情況。
這個12nm工藝應該是中芯國際位于上海的中芯南方的新工藝,基于14nm工藝改進,此前官方表示12nm工藝比14nm晶體管尺寸進一步縮微,功耗降低20%、性能提升10%,錯誤率降低20%。
中芯國際去年就表態,12nm工藝已經啟動試生產,與客戶展開深入合作,進展良好,處于客戶驗證和鑒定階段。
責編AJX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芯片
+關注
關注
460文章
52507瀏覽量
440830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425文章
12060瀏覽量
368466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996瀏覽量
1026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三星代工大變革:2nm全力沖刺,1.4nm量產延遲至2029年
在全球半導體代工領域的激烈競爭中,三星電子的戰略動向一直備受矚目。近期,有消息傳出,三星代工業務在制程技術推進方面做出重大調整,原本計劃于2027年量產的1.4nm制程工藝,將推遲至2
千億美元打水漂,傳三星取消1.4nm晶圓代工工藝
在先進制程領域目前面臨重重困難。三星?3nm(SF3)GAA?工藝自?2023?年量產以來,由于良率未達預期,至今尚未
千億美元打水漂,傳三星取消1.4nm晶圓代工工藝?
在先進制程領域目前面臨重重困難。三星 3nm(SF3)GAA 工藝自 2023 年量產以來,由于良率未達預期,至今尚未獲得大客戶訂單。
臺積電加大亞利桑那州廠投資,籌備量產3nm/2nm芯片
據最新消息,臺積電正計劃加大對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的投資力度,旨在推廣“美國制造”理念并擴展其生產計劃。據悉,此次投資將著重于擴大生產線規模,為未來的3nm和2nm等先進工藝做準備。
三星重啟1b nm DRAM設計,應對良率與性能挑戰
近日,據韓媒最新報道,三星電子在面對其12nm級DRAM內存產品的良率和性能雙重困境時,已于2024年底作出了重要決策。為了改善現狀,三星決定在優化現有1b nm工藝的基礎上,全面重新
創飛芯90nm BCD工藝OTP IP模塊規模量產
一站式 NVM 存儲 IP 供應商創飛芯(CFX)今日宣布,其反熔絲一次性可編程(OTP)技術繼 2021年在國內第一家代工廠實現量產后,2024 年在國內多家代工廠關于 90nm B
CES亮點:富瀚微發布AI眼鏡芯片MC6350
上海富瀚微電子在CES期間發布了智能眼鏡芯片MC6350。 據悉MC6350兼具超低功耗、超小尺寸及更優圖像效果三大優勢,?MC6350采用12nm低功耗工藝,而且是超小芯片尺寸;8*8mm。
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十大看點
預計達到6972億美元,同比增長11.2%。伴隨市場動能持續復蘇,十大半導體技術趨勢蓄勢待發。 01 2nm及以下工藝量產 2025年,是先進
消息稱臺積電3nm、5nm和CoWoS工藝漲價,即日起效!
)計劃從2025年1月起對3nm、5nm先進制程和CoWoS封裝工藝進行價格調整。 先進制程20
臺積電2025年起調整工藝定價策略
近日,據臺灣媒體報道,隨著AI領域對先進制程與封裝產能的需求日益旺盛,臺積電計劃從2025年1月起,針對其3nm、5nm以及先進的CoWoS
臺積電2nm工藝將量產,蘋果iPhone成首批受益者
近日,據媒體報道,半導體領域的制程競爭正在愈演愈烈,臺積電計劃在明年大規模量產2nm工藝制程。這一消息無疑為整個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早前,有傳言稱臺積電將使用其2nm節點來制造蘋果的
Rapidus計劃建設1.4nm工藝第二晶圓廠
近日,日本先進芯片制造商Rapidus的社長小池淳義透露了一項重要計劃。據日媒報道,小池淳義在陪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視察Rapidus正在北海道千歲市建設的2nm晶圓廠IIM-1時表示,若2nm制程的
Rapidus計劃2027年量產2nm芯片
Rapidus,一家致力于半導體制造的先鋒企業,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其2027年量產2nm芯片的計劃。然而,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背后,是高達5萬億日元(約合336億美元)的資金需求。
三星電子或2026年將HBM4基底技術生產外包給臺積電
據媒體報道,摩根士丹利(大摩)的分析指出,三星電子預計將于2026年將其HBM4基底技術的生產外包給臺積電,并計劃采用12nm至6nm的先進制程技術。同時,展望未來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