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制造行業逐漸呈現出穩定發展趨勢的同時,智能制造行業成為驅動我國制造行業的主要動力之一。國家不斷推動智能制造融合發展,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等。我國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其中以汽車制造業智能制造水平發展最為明顯。
智能制造的發展離不開智能制造裝備的支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相關核心技術積累和自主生產能力較弱。以傳感器為例,我國傳感器產業面臨著高端人才較為缺乏、關鍵技術還未突破、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工業機器人成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力量,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工業機器人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整體而言,智能制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家不斷推動智能制造融合發展
在我國制造行業逐漸呈現出穩定發展趨勢的同時,智能制造行業成為驅動我國制造行業的主要動力之一。2020年是《中國制造2025》第一階段的結束時間,也是第二階段的開啟時間。2020年12月,工信部確定了135個2020年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其中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要包括產業合作、人才培養和標準化合作。
注:不含“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方向。
2020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項目包括中德合作工業車輛智能工廠示范、直線機器人和水平多關節機器人技術的國內轉化及市場應用推廣、基于云系統的精密電子元器件智能工廠、風力發電機自動系統等,在項目過程中,將吸取德國智能制造經驗,有望經驗推廣,進一步提高我國智能制造水平。
根據《中國制造2025》、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等政策,我國智能制造對于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越來越重要。隨著國家對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我國智能制造行業保持著較為快速的增長速度,繼2019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的產值規模突破兩萬億元后,2020年初步估計達2.5萬億元。
汽車制造業智能制造水平高于全國平均
隨著國家不斷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全國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提高,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2020年全國制造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較2019年有所提升,一級及以下的低成熟度企業數量減少10%左右,三級以上的高成熟度企業數量增加了8%左右。75%的企業開始部署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技術賦能下,我國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升,使得智能制造應用范圍與應用程度不斷提升。其中,汽車制造業智能制造應用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級、三級行業占比位居全國首位,表明汽車制造業智能制造能力水平保持領先優勢。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力量
智能制造離不開智能裝備的支撐,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主要包括機器人與增材設備制造、重大成套設備制造、智能測控裝備制造、其他智能設備制造和智能關鍵基礎零部件制造等,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高效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呈現增長趨勢,2019年我國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8.06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2018年有所放緩,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營業收入為16.75萬億元,同比下降6.94%。
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已進入到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行列,但是與美國、德國、日本等裝備制造業強國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綜合競爭力還亟待提高。
智能制造裝備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傳感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等,中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相關核心技術積累和自主生產能力較弱。以傳感器為例,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家從事傳感器生產的企業,但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規模以上企業僅有300家左右,小型企業占比近70%,產品以低端為主,高端產品自給率不足,多為進口。
傳感器的質量、價格、功能都是需要重點提高的方面。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面臨著高端人才較為缺乏、關鍵技術還未突破、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工業機器人成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智能制造領域,近年來發展最受矚目的莫過于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作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機械加工行業、電子電氣行業等領域。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再創新高,累計達237068臺,同比增長19.1%。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較快,約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當前,我國生產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據IFR統計,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達57.3億美元,初步估計2020年銷售額達到63億美元。
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工業機器人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據IFR披露,截至2019年底,全球平均機器人密度為每萬人113臺,隨著近年來機器人產量的增加,亞洲地區的平均機器人密度增長到了每萬人118臺,2014-2019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8%;歐洲地區的平均機器人密度為每萬人114臺,2014-2019年的復合增長率為6%。
2019年機器人密度最大的是新加坡,為每萬人918臺,中國為每萬人187臺,其中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機器人密度均超過了美國,分別為每萬人242臺和每萬人234臺,美國為每萬人228臺。整體而言,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與其他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制造2025》明確規劃了中國制造業未來的工業之路是一條智能化、自動化之路,制造業產能巨大,但同時又存在結構性產能過剩,有強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也是一條較為漫長的路。
責任編輯:gt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3文章
29726瀏覽量
212789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889瀏覽量
7785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英偉達一夜大漲1.2萬億元,市值重回全球第一!

達實智能助力生產園區數字化轉型
兆芯攜手產業伙伴推動AI+教育信創融合發展
表面貼裝技術(SMT):推動電子制造的變革
雅特力AT32 MCU賦能低空經濟新生態,推動無人機應用創新發展

中海達智能鉆機引導系統的應用案例
2024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投資3.7萬億元
3D打印技術,推動手板打樣從概念到成品的高效轉化
喜訊!華秋電子宣布完成新一輪3.1億元融資
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芯海科技共探“車芯生態融合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