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這么幾年來,見得最多的場景是 QA 小伙伴滿辦公室追著開發(fā)報 bug,有時候開發(fā)會不樂意,“當時可沒說要 XXX,要做 XXX。”
好像 QA 小伙伴永遠比開發(fā)多一點心眼,即使單元測試覆蓋率達到 80%,QA 還是變著法都能找出問題。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自于“需求背后的需求”,BA、QA 小伙伴以為你考慮到了,或者默認開發(fā)需要考慮到。
比如 CMS 系統中一個新建文章的需求,不太可能寫出需要防止表單二次提交的 AC(Acceptance Criteria,驗收條件),然而如果沒人提出來誰會知道呢?
(最近很火的冰山圖)
最終 QA 或者線上的用戶會通過報 bug 告訴我們。
我們把這些隱藏在功能需求背后或 BA 默認認為開發(fā)需要考慮的需求稱為非功能性需求,有時候又叫跨功能需求。
下面就來說說在工作中常見的非功能性需求和應對方式。
交互體驗相關
Loading 加載狀態(tài)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需求,尤其是在現在富客戶端開發(fā)的模式下,數據的獲取都是異步加載的。如果忘了考慮這條需求,在網絡條件較好時會出現閃爍的情況,而在網絡情況差的條件下又看起來會卡頓和沒有響應。實現統一的 Loading 可以在前端的網絡請求庫中增加攔截器,不過需要注意使用計數器讓多次網絡請求中途的 Loading 圖標不會間斷,否則會有閃爍的問題。
表單的二次提交
有一些 QA 會使用極端的測試方法,例如快速點擊按鈕多次,如果頁面沒有進行處理,會觸發(fā)表單多次提交的問題。即使后端 API 增加限制則可能同時出現成功和失敗的提示,會讓用戶感到更加迷惑。處理這個問題有幾種途徑:
- 使用蒙層的 Loading 就會自帶阻塞用戶的操作的效果
- 點擊后禁用表單事件或在程序中增加請求中的狀態(tài)
- 依賴后端配置一次性表單令牌(通常用來防 CRSF)
輸出格式化
需求中一般會告訴開發(fā)怎么展示數據,但是往往會忘記如何格式化數據。例如我們想讓數字使用千分位分隔或其他顯示方式,讓數字閱讀不那么困難;字符串溢出的處理截取方式;時間的格式化方法,有一些項目會使用“一小時前”,“一天前”或者具體日期等更為人性化的顯示方式;圖片的輸出需要寬度進行縮放,如果是封面圖需要非拉伸截取等。
請求用戶確認和提示
這兩項專業(yè) BA 一般都會考慮到,也會通知 UX 設計對應樣式。不過這里面的細節(jié)還是值得討論。
- 如果在一系列操作的中途提示用戶確認,需要明確用戶點擊取消后,應該回退到用戶的哪一步操作狀態(tài)。有很多的 APP 在用戶編輯好數據后,點擊提交然后系統提示是否繼續(xù),如果用戶點擊取消,頁面上的數據會被清除。開發(fā)需要和 BA 確認好具體的交互以及提示文案。
- 成功和錯誤的提示除了文案之外,和 BA 需要確認的還有:是獨立的提示頁還是返回到來源頁面?提示需要自動關閉還是等待頁面刷新后關閉?用戶可以主動點擊關閉嗎?
交互體驗這部分還有一個需求噩耗就是,保持統一!!!我想這個是交互體驗上最為致命又不會寫在需求中,但是 QA 往往能從中找到 bug。
安全相關
身份校驗和權限
URL 上資源可以被枚舉和請求的資源沒有驗證用戶權限,這屬于致命而低級的安全問題,當然 BA 會默認開發(fā)要去做這些。不過現實就是在一些遺留項目中這種例子太多了,例如通過修改 URL 上的資源 ID 甚至 userID 此類參數進而修改其他用戶的數據。幾年前,可以發(fā)現很多此類漏洞,甚至在我學生時期用某電信運營商的權限漏洞得手了不少付費游戲。如果系統設計了權限管理模塊,在開啟新功能時也應該和 BA 確認是否納入權限管理。
表單驗證
用戶輸入的數據如何驗證這部分也是經常在需求上忘記體現出來的地方,而且這部分 QA特別容易給出 Bug,數據驗證充滿了大量的條件邊界。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表單驗證應該服務器端還是前端做? 這很顯然,后端為了安全必做,前端為了體驗選做。
SQL 注入和 XSS 攻擊
SQL 注入這兩年隨著成熟的 ORM 框架普遍使用幾乎沒有了,但是 XSS 可以說還是有很多。處理 SQL 注入和 XSS 攻擊的共同點是不要相信任何用戶的輸入、任何來源。在瀏覽器中用戶輸入不僅有表單還有 URL,而往往 URL 輸入參數很容易被數據校驗忽略。
文件上傳
文件上傳背后的需求有上傳文件的類型、大小限制;需要和 BA 確認是否能批量上傳,上傳前是否需要預覽;上傳后如何命名,是否需要在上傳過程中對圖片或視頻進行壓縮。這里的安全需求是,不應該上傳可執(zhí)行文件;需要獲取文件真實的類型信息而非后綴名。文件上傳的一個陷阱就是使用了客戶端來源的文件名作為文件存儲的文件名,這是極為不可靠的,在上傳后的文件系統中需要使用內建的唯一命名,并通過數據庫來記錄用戶上傳的文件名。
性能相關
響應時間
說實話,沒見過那張卡上有明確的指標那些功能需要在多久之內完成響應。但是如果不在分析業(yè)務需求的階段提出來,響應時間過長肯定通不過 QA 測試。在需求分析階段的響應時間包含了三個注意點:
- 系統性能設計要求。對一般需求而言,技術上應該達到基本的性能指標,當然實現的方式不盡相同,例如優(yōu)化 SQL、優(yōu)化靜態(tài)資源等。
- 該功能是否適合同步操作。然而有一些部分的需求是根本不適合使用同步的操作,例如數據導入這類耗時很長的操作,服務器應該接受用戶請求然后不斷返回任務處理的狀態(tài),而不是讓用戶端等待完成。實現上可以使用一些消息系統,例如 JMS 等。
- 第三方系統集成。如果和第三方系統集成,需要和資源提供方溝通是否需要增加批量的數據操作,避免循環(huán)獲取數據。例如 JSON API標準中提供了 include 方法聚合多個資源到一次請求中。另外調用方可以注意使用一些非阻塞的網絡請求方法,如 RxJava 或AsyncRestTemplate。
實時消息通知
我們在做一些類似站內信、系統消息的功能時,有時候 BA、QA 容易默認消息的狀態(tài)和數量(小紅點)應該實時的顯示在頁面上,并及時更新。但開發(fā)小伙伴可能認為 web 上的一些信息需要用戶刷新后可見,這個很容易達成理解不一致。如果實時刷新作為需求確實需要的話,從技術上需要做一些調整才能實現,比如使用輪詢、HTTP 長連接、websock 等方法才能實現,這會帶來額外的工作量。
游離數據管理
從事服務器開發(fā)的小伙伴可能有這種體會,有一些數據一旦創(chuàng)建了,用戶或者管理員就沒法找到或者跟蹤了。比較明顯的例子有兩處:
- 新建資源處,異步上傳的圖片或者其他資源。比如在用戶操作新建文章頁面,這個時候文章表可能還沒有寫入數據,但是需要允許用戶上傳一些封面或者其他圖片。如果用戶體完成了整個操作,圖片會和文章關聯,但是假如用戶放棄了操作,圖片就會變成游離狀態(tài)無法繼續(xù)管理,造成大量垃圾數據占用系統資源。
- 刪除操作,沒有刪除一些關聯數據。例如商品表和商品屬性表關聯,如果刪除操作不是事務性的一起刪除,就會造成數據空間浪費,且可能影響后續(xù)的統計功能。
對于新建資源的圖片上傳,可以和 BA 溝通使用草稿的方式在用戶進入創(chuàng)建頁就完成數據插入操作,也可以設計一個圖片空間來提醒用戶使用已經上傳的圖片;對于刪除操作,系統不復雜可以設計為數據庫表標記刪除,而不是真的刪除,也可以設計回收站功能統一移動到備份表。
分布式系統延遲
由于現在稍大的系統都是用了分布式或微服務設計,系統之間存在系統存在同步延遲,比如數據庫主從同步,靜態(tài)資源服務器同步等。在一些對文案要求比較嚴格的項目中一個隱藏的需求是,需要提醒當前的信息可能存在延遲,請稍后再試。或者前端增加定時刷新頁面的或者資源的回退策略,在我經歷的一個項目中,上傳圖片成功返回圖片 URL 后,前端可能會延遲 2s 左右才能從正常打開圖片,因此需要增加 onload、onerror 進行重試或后續(xù)操作。
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兼容性 **
瀏覽器兼容性是前端開發(fā)中頭疼的事情,從 IE6 到微信 webview,無論技術發(fā)展到哪個時代都逃不掉。那么那些事情是需要和BA確認的呢?
- 各種瀏覽器內核具體的型號,而不是討論搜狗、360 這類殼瀏覽器。如果是 APP 內部的webview,這就需要收集相關安卓或 IOS 的版本號。
- 是否允許一定程度上的降級策略?比如在老式的安卓手機中大量的 CSS3 特性不支持,可能會造成動畫失效,是否我們可以不在老式的手機中要求過渡動畫等。
升級策略
前端有兼容性問題,那么服務器端就沒有了么?不幸的是如果 APP 不是同步發(fā)布的話,API 的修改需要照顧老的客戶端。即使是同步發(fā)布的 APP 很難強制用戶升級。在服務器端開發(fā)的時候保持一定兼容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和 BA 一起設計出合理的升級方案。我的經驗是設計API 時,需要在URI路徑中預留版本號,例如 V1/your-api/{id}。同時也需要增加契約測試來保證API 的修改不會破壞原來的邏輯。
本地化和國際化
在一些國際化的項目中,這一點尤為重要,不過有時候容易被忽略。多語言和時區(qū)問題需要在項目之初就和 BA 確認,統一增加國際化方案。而其他本地化則需要在每個功能上注意,例如日期、貨幣、單位、標點符號的輸出方式。
用戶行為分析埋點
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使用用戶的行為分析工具了,例如 Google 的 Gtag 和更加專業(yè)的 dynatrace,使用這些工具會對系統造成一定的侵入性,需要對用戶的操作進行埋點。如果項目有類似的需求,針對特定的功能很多用戶行為分析的系統會提前定義一些標簽,那么在開始一個新功能時需要確認用戶行為分析的一些規(guī)則。
最后
寫作本篇的目的是分享在工作中開發(fā)在做一張卡背后需要考慮多少注意事項。在細節(jié)上想的越多,業(yè)務邏輯就會變得越完整,讓開發(fā)工作變得更為順暢。
在參加公司某次培訓時,恰好也有很好的非功能性需求的課程,非常詳細,以至于長達數頁,但遺憾的是沒有非常詳細的解釋和應對方法。因此決定根據自己在工作中遇到過的場景作為例子,給大家分享出來。
在敏捷團隊中一個痛點是我們很少有一個大而全的需求文檔,如果在開卡的時候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想到或者沒有在 AC 中體現出來,就需要反復找 BA、UX 反復確認。開發(fā)和 BA 溝通調整需求、交互的時候可能忘記知會 QA 或者 UX,或者沒有更新故事卡內容,就又會造成溝通的麻煩。
-
非功能性特征
+關注
關注
0文章
2瀏覽量
4987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RFID智能卡的應用

taVNS經耳迷走神經電刺激適應癥之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迷走神經電刺激適應癥之taVNS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圖像采集卡的核心組成與功能

如何通過智能布線提升新建筑的功能性?
架構性需求的基礎知識

TF卡與SD卡的區(qū)別
2024年杭州 | 11月8-10日高端功能性膜材料研究開發(fā)與應用研討會

5大理由!開合屏為何成科技新寵?
12針M16接頭的多功能性

7針M16接頭的多功能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