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工藝:晶圓級封裝的關鍵工藝——硅通孔
半導體封裝的四個主要作用,包括機械保護、電氣連接、機械連接和散熱。封裝的形狀和尺寸各異,保護和連接脆弱集成電路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半導體封裝的分類
半導體封裝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傳統封裝和晶圓級(Wafer-Level)封裝。傳統封裝首先將晶圓切割成芯片,然后對芯片進行封裝;而晶圓級封裝則是先在晶圓上進行部分或全部封裝,之后再將其切割成單件。
晶圓級封裝方法可進一步細分為四種不同類型:
1)晶圓級芯片封裝(WLCSP),可直接在晶圓頂部形成導線和錫球(Solder Balls),無需基板;
2)重新分配層(RDL),使用晶圓級工藝重新排列芯片上的焊盤位置1,焊盤與外部采取電氣連接方式;
3)倒片(Flip Chip)封裝,在晶圓上形成焊接凸點2進而完成封裝工藝;
4)硅通孔(TSV)封裝,通過硅通孔技術,在堆疊芯片內部實現內部連接。
晶圓級芯片封裝分為扇入型WLCSP和扇出型WLCSP。
扇入型WLCSP工藝將導線和錫球固定在晶圓頂部,而扇出型WLCSP則將芯片重新排列為模塑3晶圓。這樣做是為了通過晶圓級工藝形成布線層,并將錫球固定在比芯片尺寸更大的封裝上。
扇入型 (Fan-In) WLCSP (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e)
晶圓級芯片封裝的大多數制造過程都是在晶圓上完成的,是晶圓級封裝的典型代表。然而,從廣義上講,晶圓級封裝還包括在晶圓上完成部分工藝的封裝,例如,使用重新分配層、倒片技術和硅通孔技術的封裝。在扇入型WLCSP和扇出型WLCSP中,“扇”是指芯片尺寸。扇入型WLCSP的封裝布線、絕緣層和錫球直接位于晶圓頂部。與傳統封裝方法相比,扇入型WLCSP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在扇入型WLCSP中,封裝尺寸與芯片尺寸相同,都可以將尺寸縮至最小。此外,扇入型WLCSP的錫球直接固定在芯片上,無需基板等媒介,電氣傳輸路徑相對較短,因而電氣特性得到改善。而且,扇入型WLCSP無需基板和導線等封裝材料,工藝成本較低。這種封裝工藝在晶圓上一次性完成,因而在裸片(Net Die,晶圓上的芯片)數量多且生產效率高的情況下,可進一步節約成本。
扇入型WLCSP的缺點在于,因其采用硅(Si)芯片作為封裝外殼,物理和化學防護性能較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這些封裝的熱膨脹系數與其待固定的PCB基板的熱膨脹系數5存在很大差異。受此影響,連接封裝與PCB基板的錫球會承受更大的應力,進而削弱焊點可靠性。
存儲器半導體采用新技術推出同一容量的芯片時,芯片尺寸會產生變化,扇入型WLCSP的另一個缺點就無法使用現有基礎設施進行封裝測試。此外,如果封裝錫球的陳列尺寸大于芯片尺寸,封裝將無法滿足錫球的布局要求,也就無法進行封裝。而且,如果晶圓上的芯片數量較少且生產良率較低,則扇入型WLCSP的封裝成本要高于傳統封裝。
扇出型WLCSP
扇出型WLCSP既保留了扇入型WLCSP的優點,又克服了其缺點。
扇入型WLCSP的所有封裝錫球都位于芯片表面,而扇出型WLCSP的封裝錫球可以延伸至芯片以外。在扇入型WLCSP中,晶圓切割要等到封裝工序完成后進行。因此,芯片尺寸必須與封裝尺寸相同,且錫球必須位于芯片尺寸范圍內。在扇出型WLCSP中,芯片先切割再封裝,切割好的芯片排列在載體上,重塑成晶圓。在此過程中,芯片與芯片之間的空間將被填充環氧樹脂模塑料,以形成晶圓。然后,這些晶圓將從載體中取出,進行晶圓級處理,并被切割成扇出型WLCSP單元。
除了具備扇入型WLCSP的良好電氣特性外,扇出型WLCSP還克服了扇入型WLCSP的一些缺點。這其中包括:無法使用現有基礎設施進行封裝測試;封裝錫球陳列尺寸大于芯片尺寸導致無法進行封裝;以及因封裝不良芯片導致加工成本增加等問題。得益于上述優勢,扇出型WLCSP在近年來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
WLCSP 封裝流程
晶圓片級芯片規模封裝(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ing,簡稱WLCSP),即晶圓級芯片封裝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芯片封裝方式(先切割再封測,而封裝后至少增加原芯片20%的體積),此種最新技術是先在整片晶圓上進行封裝和測試,然后才切割成一個個的IC顆粒,因此封裝后的體積即等同IC裸晶的原尺寸。
WLCSP封裝的大致流程:(一般分為Bumping,CP test,WLCSP三個階段)
Bumping階段
1. Customer Wafer
這是第一道工序,主要是將從晶圓廠收到的wafer經過Pre-Clean + SRD預處理,然后使用O2 Plasma等離子清洗并烘干,目的是去除來料wafer表面的雜質。
2. PI coating
PI是一層聚合物薄膜層,可以加強芯片的passivation,起到應力緩沖的作用。做法是將預處理后的wafer置于設備吸盤上,wafer正面朝上,在wafer正面噴涂高度光敏感性的光刻膠,設備吸盤高速旋轉,使光刻膠均勻噴涂在整個wafer表面。
3.PI Expose
PI曝光是在噴涂光刻膠的wafer與光源(紫外光)中間放入掩膜版(mask),再用紫外光透過掩模照射在硅片表面,被光線照射到的光刻膠會發生反應。光刻膠有正性光刻膠和負性光刻膠兩種。正性光刻膠是掩膜版遮擋的區域進行曝光,而負性光刻膠是對掩膜版未遮擋的區域進行曝光。
4.PI Develop
PI顯影。與PI Coating原理類似,在wafer正面噴涂顯影液,顯影液與之前曝光區域形成化學反應后,會將曝光區域顯影出來,即形成后續工藝中UBM層所需的一層開口區域。
5.PI CURE
對已顯影的wafer進行烘烤,目的是蒸發掉剩余的溶劑使光刻膠變硬,提高光刻膠對硅片表面的粘附性。
6.Sputter Ti
濺射Ti層。Ti層是組成UBM(under
ball metal)的第一層。UBM層一般有兩層組成(有些廠家做三層),第一層為Ti,第二層為Cu。Ti具有高強度,耐腐蝕性等特點,能與AL
PAD和Passivation連接良好,所以Ti層能為UBM層提供高強度的支撐。Sputter
原理是在真空環境下,電極兩端加上高壓產生直流光輝放電,使加入腔體內的工藝氣體(如Plasma)進行電離,電離后的正離子在電壓的作用下高速轟擊靶材,靶材逸出的原子和分子向wafer表面沉積形成薄膜層,即Ti層。
7.Sputter Cu
濺射UBM的第二層Cu. 此處的Cu一般只有1um左右,只是為了形成一個鈍化層面,為后續電鍍Cu提供堅實的基礎。SputterCu的原理與Sputter Ti類似。
8. PR Coating
PR膠是一種負性光刻膠,是一種間接材料,與PI時的正性光刻膠作用相反。它的作用是為了在后續工藝中將不需要電鍍Cu的地方覆蓋,這樣在電鍍Cu時,只在PR膠未覆蓋的地方”長”Cu,即UBM開口區域。
9.PR曝光
PR膠曝光同PI曝光原理類似,為了形成UBM開口區域,需通過曝光和顯影工序將UBM開口區域多余的化學層去除。
10.PR顯影
PR膠顯影與PI顯影原理類似,在PR曝光區域,利用顯影液將曝光區域去除,只留出UBM開口區域。
11.Plating Cu
電鍍Cu層,將剛濺射的Cu電鍍到一定厚度,不僅為置球提供良好的支撐,也為錫球與wafer內部電路層提供良好的導電連接。此時PR膠覆蓋區域就不會”長”Cu,而未覆蓋區域”長”出所需要的Cu層。
12.刻蝕(PR, Cu , Ti )
利用化學品分別刻蝕掉UBM開口四周多余的PR層,Cu層,Ti層。至此,一個完整的UBM開口區域就形成了。
13.Ball Mount
置球。UBM開口形成后,就需要將球置于UBM開口上。將帶有UBM開口的wafer置于鋼網(Stencil)下面,UBM開口與鋼網開口一一對齊,然后在鋼網上刷上一層助焊劑Flux,最后用刮刀將錫球從鋼網開口”落”在UBM開口區域
14.Reflow
回流焊。將置好球的wafer放入回流爐中,錫球在助焊劑flux和高溫(大約260°)的作用下慢慢”長大”,并完美的填充UBM開口區域,與wafer形成良好的連接。錫球的作用是建立wafer內部電路與外部電路的”橋梁”。至此,整個Bumping工藝完全結束。
CP test階段
晶圓測試。將完成回流焊的wafer進行測試,目的是將在bumping工藝中的不良篩選出來,提高后續封裝的良率,監測整個bumping工藝的質量。
WLCSP階段
1. Backside Grind
在wafer正面(球面)貼上一層藍膜,保護錫球,然后在Wafer背面用磨輪磨至wafer指定厚度。
2. Wafer Backside Coating
在wafer背面刷一層背膠。目的是為了增強wafer的硬度,避免容易造成chipping。然后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烘烤。(這一步選做,可做可不做)。
3. Marking(絲印)
在wafer背面按照產品要求打上Marking,包括公司Logo,生產日期,產品批次等相關信息。
4.Wafer Saw
Wafer切割。將打好絲印的wafer切割成一粒一粒的芯片。在切割之前,需在wafer背面貼上藍膜,目的是為切割后的單顆芯片提供保護,不會散落。
5.Tape & Reel
先由頂針將切割后的芯片從藍膜上一顆一顆頂起,然后由吸嘴吸起來,放在編帶中進行卷帶,最后包裝出貨。
以上步驟是整個流程的大致步驟,忽略了一些檢驗,ball shear之類的動作。
晶圓級封裝(WLP)
晶圓級封裝的五項基本工藝,包括:光刻(Photolithography)工藝、濺射(Sputtering)工藝、電鍍(Electroplating)工藝、光刻膠去膠(PR Stripping)工藝和金屬刻蝕(Metal Etching)工藝。
RDL(ReDistribution Layer)重布線層,起著XY平面電氣延伸和互聯的作用。
來自于《SiP與先進封裝技術》
在芯片設計和制造時,IO Pad一般分布在芯片的邊沿或者四周:
IO pad是一個芯片管腳處理模塊,即可以將芯片管腳的信號經過處理送給芯片內部,又可以將芯片內部輸出的信號經過處理送到芯片管腳。
這對于Bond Wire工藝來說自然很方便,但對于Flip Chip來說就有些勉為其難了。
因此,RDL就成為了此時的關鍵鑰匙:
在晶元表面沉積金屬層和相應的介質層,并形成金屬布線,對IO端口進行重新布局,將其布局到新的,占位更為寬松的區域,并形成面陣列排布。
來自于臺積電官網(CoWos-R)示意圖
在先進封裝的FIWLP (Fan-InWaferLevel Package) 、FOWLP (Fan-Out WaferLevel Package) 中:
RDL是最為關鍵的技術。
也正是這項技術的興起,使得封裝廠得以在扇出型封裝技術上與晶圓廠一較高下。
通過RDL將IOPad進行FIWLP或者FOWLP,形成不同類型的晶圓級封裝。
在FIWLP中:
bump全部長在die上,而die和pad的連接主要就是靠RDL的metal line,封裝后的IC幾乎和die面積接近。Fan-out,bump可以長到die外面,封裝后IC也較die面積大(1.2倍)。
FOWLP是:先將die從晶圓上切割下來,倒置粘在載板上(Carrier)
此時載板和die粘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wafer,叫做重組晶圓(Reconstituted Wafer);在重組晶圓中,再曝光長RDL。
特別是在2.5D先進封裝中,除了硅基板上的TSV,RDL同樣不可或缺:
來自臺積電的InFO(集成扇出)晶圓級封裝
以臺積電的2.5D先進封裝的代表InFO為例:
InFO 在載體上使用(單個或多個)裸片,隨后將這些裸片嵌入molding compound的重構晶圓中。
隨后在晶圓上制造 RDL 互連和介電層,這是“chip first”的工藝流程。
單die InFO 提供了高凸點數選項,RDL 線從芯片區域向外延伸——即“扇出”拓撲。
講到這,我們也應該也對RDL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
放眼未來:
RDL工藝的出現和演變也和TSV等先進封裝其他工藝一樣,是一個不斷演變與進化的過程。
但,當下可知的是:
RDL工藝的誕生,已經為先進封裝中的異質集成提供了操作上的基礎。
高密度扇出封裝與細間距嵌入式線路RDL;具有有機介電層的雙大馬士革工藝(Dual Damascene, DM)銅制程克服了細線路定義的挑戰。
封裝完整晶圓
晶圓級封裝是指晶圓切割前的工藝。晶圓級封裝分為扇入型晶圓級芯片封裝(Fan-In WLCSP)和扇出型晶圓級芯片封裝(Fan-Out WLCSP),其特點是在整個封裝過程中,晶圓始終保持完整。除此之外,重新分配層(RDL)封裝、倒片(Flip Chip)封裝及硅通孔1(TSV)封裝通常也被歸類為晶圓級封裝,盡管這些封裝方法在晶圓切割前僅完成了部分工序。不同封裝方法所使用的金屬及電鍍(Electroplating)2繪制圖案也均不相同。不過,在封裝過程中,這幾種方法基本都遵循如下順序。
1硅通孔(TSV , Through-Silicon Via): 一種可完全穿過硅裸片或晶圓實現硅片堆疊的垂直互連通道。
2電鍍 (Electroplating): 一項晶圓級封裝工藝,通過在陽極上發生氧化反應來產生電子,并將電子導入到作為陰極的電解質溶液中,使該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在晶圓表面被還原成金屬。
完成晶圓測試后,根據需求在晶圓上制作絕緣層(Dielectric Layer)。初次曝光后,絕緣層通過光刻技術再次對芯片焊盤進行曝光。然后,通過濺射(Sputtering)3工藝在晶圓表面涂覆金屬層。此金屬層可增強在后續步驟中形成的電鍍金屬層的黏附力,同時還可作為擴散阻擋層以防止金屬內部發生化學反應。
此外,金屬層還可在電鍍過程中充當電子通道。之后涂覆光刻膠(Photoresist)以形成電鍍層,并通過光刻工藝繪制圖案,再利用電鍍形成一層厚的金屬層。電鍍完成后,進行光刻膠去膠工藝,采用刻蝕工藝去除剩余的薄金屬層。最后,電鍍金屬層就在晶圓表面制作完成了所需圖案。這些圖案可充當扇入型WLCSP的引線、重新分配層封裝中的焊盤再分布,以及倒片封裝中的凸點。下文將對每道工序進行詳細介紹。
3濺射 (Sputtering): 一項利用等離子體束對靶材進行物理碰擊,使靶材粒子脫落并沉積在晶圓上的工藝。
? ?
? ?
▲圖1:各類晶圓級封裝工藝及相關步驟
光刻工藝:在掩模晶圓上繪制電路圖案
光刻對應的英文是Photolithography,由“-litho(石刻)”和“graphy(繪圖)”組成,是一種印刷技術,換句話說,光刻是一種電路圖案繪制工藝。首先在晶圓上涂覆一層被稱為“光刻膠”的光敏聚合物,然后透過刻有所需圖案的掩模,選擇性地對晶圓進行曝光,對曝光區域進行顯影,以繪制所需的圖案或圖形。該工藝的步驟如圖2所示。
▲圖2:光刻工藝步驟
在晶圓級封裝中,光刻工藝主要用于在絕緣層上繪制圖案,進而使用繪制圖案來創建電鍍層,并通過刻蝕擴散層來形成金屬線路。
為更加清楚地了解光刻工藝,不妨將其與攝影技術進行比較。攝影以太陽光作為光源來捕捉拍攝對象,對象可以是物體、地標或人物。而光刻則需要特定光源將掩模上的圖案轉移到曝光設備上。另外,攝像機中的膠片也可類比為光刻工藝中涂覆在晶圓上的光刻膠。如圖4所示,我們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將光刻膠涂覆在晶圓上,包括旋涂(Spin Coating)、薄膜層壓(Film Lamination)和噴涂(Spray Coating)。涂覆光刻膠后,需用通過前烘(Soft Baking)來去除溶劑,以確保粘性光刻膠保留在晶圓上且維持其原本厚度。
如圖5所示,旋涂將粘性光刻膠涂覆在旋轉著的晶圓中心,離心力會使光刻膠向晶圓邊緣擴散,從而以均勻的厚度分散在晶圓上。粘度越高轉速越低,光刻膠就越厚。反之,粘度越低轉速越高,光刻膠就越薄。對于晶圓級封裝而言,特別是倒片封裝,光刻膠層的厚度須達到30 μm至100 μm,才能形成焊接凸點。然而,通過單次旋涂很難達到所需厚度。
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反復旋涂光刻膠并多次進行前烘。因此,在所需光刻膠層較厚的情況下,使用層壓方法更加有效,因為這種方法從初始階段就能夠使光刻膠薄膜達到所需厚度,同時在處理過程中不會造成晶圓浪費,因此成本效益也更高。但是,如果晶圓結構表面粗糙,則很難將光刻膠膜附著在晶圓表面,此種情況下使用層壓方法,會導致產品缺陷。所以,針對表面非常粗糙的晶圓,可通過噴涂方法,使光刻膠厚度保持均勻。
▲圖4:光刻膠涂覆的三種方法
▲圖5:旋涂方法示意圖
完成光刻膠涂覆和前烘后,接下來就需要進行曝光。通過照射,將掩模上的圖案投射到晶圓表面的光刻膠上。由于正性光刻膠(Positive PR)在曝光后會軟化,因此使用正性光刻膠時,需在掩模去除區開孔。負性光刻膠(Negative PR)在曝光后則會硬化,所以需在掩模保留區開孔。晶圓級封裝通常采用掩模對準曝光機(Mask Aligner)4或步進式***(Stepper)5作為光刻工藝設備。
4掩模對準曝光機(Mask Aligner): 一種將掩模上的圖案與晶圓進行對準,使光線穿過掩模并照射在晶圓表面的曝光設備。
5步進式***(Stepper): 一種在工件臺逐步移動時,通過開啟和關閉快門控制光線以進行光刻的機器。
顯影(Development)是一種利用顯影液來溶解因光刻工藝而軟化的光刻膠的工藝。如圖6所示,顯影方法可分為三種,包括:水坑式 顯影(Puddle Development),將顯影液倒入晶圓中心,并進行低速旋轉;浸沒式顯影(Tank Development),將多個晶圓同時浸入顯影液中;噴淋式顯影(Spray Development),將顯影液噴灑到晶圓上。圖7顯示了靜態顯影方法的工作原理。完成靜態顯影后,通過光刻技術使光刻膠形成所需的電路圖案。
▲圖6:三種不同的顯影方法
▲圖7:水坑式顯影方法的工作原理
濺射工藝:在晶圓表面形成薄膜
濺射是一種在晶圓表面形成金屬薄膜的物理氣相沉積(PVD)6工藝。如果晶圓上形成的金屬薄膜低于倒片封裝中的凸點,則被稱為凸點下金屬層(UBM,Under Bump Metallurgy)。通常凸點下金屬層由兩層或三層金屬薄膜組成,包括:增強晶圓粘合性的黏附層;可在電鍍過程中提供電子的載流層;以及具有焊料潤濕性(Wettability)7,并可阻止鍍層和金屬之間形成化合物的擴散阻擋層。例如薄膜由鈦、銅和鎳組成,則鈦層作為黏附層,銅層作為載流層,鎳層作為阻擋層。因此,UBM對確保倒片封裝的質量及可靠性十分重要。在RDL和WLCSP等封裝工藝中,金屬層的作用主要是形成金屬引線,因此通常由可提高粘性的黏附層及載流層構成。
如圖8所示,在濺射工藝中,首先將氬氣轉化為等離子體(Plasma)8,然后利用離子束碰擊靶材(Target),靶材的成分與沉積正氬離子的金屬成分相同。碰擊后,靶材上的金屬顆粒會脫落并沉積在晶圓表面。通過濺射,沉積的金屬顆粒具有一致的方向性。盡管晶圓平坦區經過沉積后厚度均勻,但溝槽或垂直互連通路(通孔)的沉積厚度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就沉積厚度而言,此類不規則形狀會導致平行于金屬沉積方向的基板表面的沉積厚度,比垂直于金屬沉積方向的基板表面沉積厚度薄。
6物理氣相沉積(PVD): 一種產生金屬蒸氣,并將其作為一種厚度較薄且具有粘性的純金屬或合金涂層沉積在導電材料上的工藝。
7潤濕性(Wettability): 因液體和固體表面的相互作用,使液體在固體表面擴散的現象。
8等離子體(Plasma): 一種因質子和電子的自由運動而呈電中性的物質狀態。當持續對氣體狀物質進行加熱使其升溫時,便會產生由離子和自由電子組成的粒子集合體。等離子體也被視為固態、液態和氣態之外的“第四種物質狀態”。
▲圖8:濺射的基本原理
電鍍工藝:形成用于鍵合的金屬層
電鍍是將電解質溶液中的金屬離子還原為金屬并沉積在晶圓表面的過程,此過程是需要通過外部提供的電子進行還原反應來實現的。在晶圓級封裝中,采用電鍍工藝形成厚金屬層。厚金屬層可充當實現電氣連接的金屬引線,或是焊接處的凸點。如圖9所示,陽極上的金屬會被氧化成離子,并向外部電路釋放電子。在陽極處被氧化的及存在于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可接收電子,在經過還原反應后成為金屬。
在晶圓級封裝的電鍍工藝中,陰極為晶圓。陽極由作為電鍍層的金屬制成,但也可使用如鉑金的不溶性電極(Insoluble Electrode)9。如果陽極板由作為鍍層的金屬制成,金屬離子就會從陽極板上溶解并持續擴散,以保持溶液中離子濃度的一致性。如果使用不溶性電極,則必須定期補充溶液中因沉積到晶圓表面而消耗的金屬離子,以維持金屬離子濃度。圖10展示了陰極和陽極分別發生的電化學反應。
9不溶性電極(Insoluble Electrode): 一種主要用于電解和電鍍的電極。它既不溶于化學溶液,也不溶于電化學溶液。鉑金等材料常被用于制作不溶性電極。
▲圖9:電鍍過程
▲圖10:陰極和陽極電化學反應公式
在放置晶圓電鍍設備時,通常需確保晶圓的待鍍面朝下,同時將陽極置于電解質溶液中。當電解質溶液流向晶圓并與晶圓表面發生強力碰撞時,就會發生電鍍。此時,由光刻膠形成的電路圖案會與待鍍晶圓上的電解質溶液接觸。電子分布在晶圓邊緣的電鍍設備上,最終電解質溶液中的金屬離子與光刻膠在晶圓上繪制的圖案相遇。隨后,電子與電解質溶液中的金屬離子結合,在光刻膠繪制圖案的地方進行還原反應,形成金屬引線或凸點。
光刻膠去膠工藝和金屬刻蝕工藝:去除光刻膠
在所有使用光刻膠圖案的工藝步驟完成后,必須通過光刻膠去膠工藝來清除光刻膠。光刻膠去膠工藝是一種濕法工藝,采用一種被稱為剝離液(Stripper)的化學溶液,通過水坑式、浸沒式,或噴淋式等方法來實現。通過電鍍工藝形成金屬引線或凸點后,需清除因濺射形成的金屬薄膜。這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步驟,因為如果不去除金屬薄膜,整個晶圓都將被電氣連接從而導致短路。可采用濕刻蝕(Wet Etching)工藝去除金屬薄膜,以酸性刻蝕劑(Etchant)溶解金屬。這種工藝類似于光刻膠去膠工藝,隨著晶圓上的電路圖案變得越來越精細,水坑式方法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硅通孔封裝工藝
圖6展示了采用中通孔(Via-middle)5方法的硅通孔封裝工藝步驟。首先在晶圓制造過程中形成通孔。隨后在封裝過程中,于晶圓正面形成焊接凸點。之后將晶圓貼附在晶圓載片上并進行背面研磨,在晶圓背面形成凸點后,將晶圓切割成獨立芯片單元,并進行堆疊。5中通孔(Via Middle):一種硅通孔工藝方法,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形成后及金屬層形成之前開展的工序。接下來,將簡單概括中通孔的基本工序。首先在前道工序(Front-end of Line)中,在晶圓上制作晶體管,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等。
隨后使用硬掩模(Hard Mask)6在硅通孔形成區域繪制電路圖案。之后利用干刻蝕(Dry Etching)工藝去除未覆蓋硬掩膜的區域,形成深槽。再利用化學氣相沉積工藝(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制備絕緣膜,如氧化物等。這層絕緣膜將用于隔絕填入槽中的銅等金屬物質,防止硅片被金屬物質污染。此外絕緣層上還將制備一層金屬薄層作為屏障。6硬掩膜(Hard Mask):一種由硬質材料而非軟質材料制成的薄膜,用于繪制更為精細的電路圖案。硬掩膜本身對光線并不敏感,所以需使用光刻膠才能進一步繪制電路圖案,以最終實施刻蝕工藝。此金屬薄層將被用于電鍍銅層。電鍍完成后,采用化學機械拋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技術使晶圓表面保持平滑,同時清除其表面銅基材,確保銅基材只留在溝槽中。然后通過后道工序(Back-end of Line)完成晶圓制造。
▲圖6:硅通孔封裝工序(? HANOL出版社)使用硅通孔技術制造芯片堆疊封裝體時,一般可采用兩種類型的封裝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利用3D芯片堆疊技術的基板封裝。第二種方法則需創建KGSD,然后基于KGSD來制作2.5D或3D封裝。下文將詳細介紹如何創建KGSD,以及如何基于KGSD來制作2.5D封裝的過程。作為利用硅通孔技術制作而成的芯片堆疊封裝體,制作KGSD必需經歷額外封裝工藝,如2.5D封裝、3D封裝以及扇出型晶圓級芯片封裝等,高帶寬存儲器(HBM)就是KGSD產品的一個典型例子。由于KGSD需經歷額外封裝工藝,其作為連接引腳的焊接凸點需要比傳統錫球更加精細。因此3D封裝體中芯片堆疊在基板上,而KGSD中的芯片則堆疊于晶圓上方,晶圓也可以視為KGSD的最底層芯片。就HBM而言,位于最底層的芯片被稱為基礎芯片或基礎晶圓,而位于其上方的芯片則被稱為核心芯片。此方法工序如下:首先,通過倒片工藝在基礎晶圓和核心晶圓的正面制作凸點。在制作2.5D封裝體時,基底晶圓需要排列凸點,使之能夠附著到中介層(Interposer);相反,核心晶圓上的凸點布局則是有助于晶圓正面的芯片堆疊。在晶圓正面形成凸點后,應減薄晶圓,同時也需在晶圓背面形成凸點。然而,正如前文在介紹背面研磨工藝時所述,需注意在減薄過程中導致晶圓彎曲。在傳統封裝工藝中,進行減薄之前,可將晶圓貼附到貼片環架上,以防止晶圓彎曲,但在硅通孔封裝工藝中,由于凸點形成于晶圓背面,所以這種保護方法并不適用。為解決此問題,晶圓承載系統(Wafer Support System)應運而生。利用晶圓承載系統,可借助臨時粘合劑將帶有凸點的晶圓正面貼附于晶圓載片上,同時對晶圓背面進行減薄處理。此時晶圓貼附于晶圓載片上,即使經過減薄也不會發生彎曲。此外,因晶圓載片與晶圓形式相同,因此也可使用晶圓設備對其進行加工。
基于此原理,可在核心晶圓的背面制作凸點,當核心晶圓正面及背面上的凸點均制作完成時,便可對載片進行脫粘。隨后將晶圓貼附于貼片環架中,并參照傳統封裝工藝,對晶圓進行切割。基礎晶圓始終貼附于晶圓載片上,從核心晶圓上切割下來的芯片則堆疊于基礎晶圓之上。芯片堆疊完成后,再對基礎晶圓進行模塑,而后進行晶圓載片脫粘。至此,基礎晶圓就變成了堆疊有核心晶圓的模制晶圓。隨后對晶圓進行研磨,使其厚度達到制作2.5D封裝體所需標準,然后再將其切割成獨立的芯片單元,以制作KGSD。HBM成品包裝后將運送至制作2.5D封裝體的客戶手中。
硅通孔(TSV)
硅通孔(TSV) 是當前技術先進性最高的封裝互連技術之一。基于 TSV 封裝的核心工藝包括 TSV 制造、RDL/微凸點加工、襯底減薄、圓片鍵合與薄圓片拿持等。
(1)TSV 制造:TSV 制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類型I是孔底部不需要直接導電連接的制造類型,類型II是孔底部需要直接導電連接的制造類型。TSV 制造的主要工藝步驟包括孔刻蝕、絕緣層沉積、擴散阻擋層/種子層沉積、導電材料填充及表面平坦化等。對于孔底部需要直接導電連接的類型,在完成絕緣層沉積后,需要選擇性地將孔底部絕緣層去除。
(2)RDL/微凸點加工:再布線層提供了 TSV 及討底上已有電路或器件的電學重分布,可為 TSV 提供更多的連接自由度,微凸點主要用于實現TSV襯底與其他芯片或封裝基板的直接電學連接。對于線寬小于 1μm 的RDL,需要用到鑲嵌工藝(又稱大馬士革工藝);對于線寬為 1μm 以上的 RDL,可采用厚膜掩模電鍍加成式工藝來實現。
(3)襯底減薄:根據工藝流程設計,襯底減薄分為有 TSV 孔的減薄和無TSV 孔的減薄兩種情況。對于減薄時襯底內無 TSV 的情況,僅需要處理硅材料,相對比較容易,只要保證處理后的表面平整度即可。對于減薄時襯底內包含TSV 的情況,在減薄完成后,需要將 TSV 從襯底背面露出來,因此應考慮硅與TSV 填充材料(如銅)的同步研磨或拋光,并應控制填充材料不能與襯底硅導通或污染襯底硅。
(4)圓片鍵合與薄圓片拿持:在圓片減薄完成后,往往還需要很多后續工藝或臨時性工藝,其日的是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成品率與效率,因此要保證薄圓片在這些工藝步驟中的安全,通常這是通過與承載片鍵合保護來實現的。如果承載片是功能性的,則鍵合 是一種永久鍵合。根據所使用的中間層材料,永久鍵合可以分為氧化硅鍵合、聚合物鍵合、金屬鍵合,以區這些鍵合的混合形式等。當承載圓片是非功能性的襯底時,需要臨時性的鍵合,以便在后續工藝過程中實現鍵合分離。
實現薄圓片拿持的基本工藝思路是,首先將待減薄圓片與一個承載圓片鍵合,之后進行圓片減薄及減薄后的工藝加工,最后將承載圓片拆除,從而完成薄圓片的加工。
根據工藝集成方案中TSV、有源器件片內互連的工藝順序,TSV 封裝工藝可以分為 Via First、Via Middle、Via Last 三種工藝方案。Via First 是指先完成 TSV的制作,再做有源芯片及其互連;Via Middle 是指先做有源器件,然后制作ISV,之后再進行片內互連工藝;Via Last 是指先完成有源芯片和有源芯片片內互連層,最后制作TSV。 Via Middle 和 Via Last 工藝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 TSV 解決方案。
目前,TSV 主要有三大應用領域,分別是三維集成電路(3D 1C)封裝、維圓片級芯片尺寸封裝(3D WLCSP)和2.5D 中介轉接層(Interposer)封裝。
(1)3D1C封裝:目前,3D IC 的應用方向主要是存儲類產品,其原因是存儲類產品引腳密度小,版圖布局規律,芯片功率密度小等。通過 TSV 通孔實現三維集成,可以增加存儲容量,降低功耗,增加帶寬,減小延遲,實現小型化。
(2)3D WICSP: 主要應用于圖像 指紋、濾波器、加速度計等傳感器封裝領域。其特點是采用 Via Last 工藝,TSV 深寬比較小(1:1~3:1),孔徑較大。出于對成本的考慮,目前圖像傳感器封裝大多采取低深寬比的 TSV 結構。
(3) 2.5D 中介轉接層封裝:細線條布線中介轉接層針對的是 FPCA、CPU等高性能的應用,其特征是正面有多層細節距再布線層和細節距微凸點,主流ISV 深寬比達到 10:1,厚度約為 100wm。由于受技術難點和成本的限制,以及封裝厚度增加等問題,目前2.5D 中介轉按層處于小批量生產階段。
硅通孔最大的敵人,寄生電容
硅通孔對于帶寬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寄生電容很大,導致RC常數很大,帶寬降低,需要各種小心避免。
換句話說,硅不做“通”孔,就沒有這些麻煩。
換第二句話說,PCB做“通”孔,也沒有這些麻煩
換第三句話說,LTCC低溫共燒陶瓷的多層布線做“通”孔,也沒有這些麻煩
今天略聊一下,硅的“通”孔戳了啥馬蜂窩
見過硅光工藝的布線吧,很多家工藝有單層的多層的,在綠色的氧化硅層縱向打孔,橫向走線,可以起到互聯作用。
層和層之間有氮化硅層
下圖是IMEC的不包括硅通孔的硅光工藝
也寫過基于硅通孔的工藝細節,用于各種熱插拔和CPO的高密度封裝。我個人習慣用綠色來表示氧化硅,粉色表示硅。
下圖是Marvell的基于硅通孔的硅光芯片/光纖/激光器/DRV/TIA的組裝結構。
從這些結構看不出來,硅通孔與非通孔有啥本質區別。我換個角度來聊。
只分三類材料,
第一類:導電的材料,都用橙色表示,比如PCB板中的銅、鎳、金,比如集成電路中的鎢、鈦、鎳、鉑、金、鋁、銅..., 總之,他們的目的是用來做“導體”路徑的。
第二類:絕緣的材料,都用綠色表示,比如PCB板中的玻璃纖維、樹脂等,比如集成電路中的氧化硅、氮化硅等,比如LTCC中的陶瓷..., 他們的目的是用來做“隔離”的,讓各個導體之間不會短路。
有了導體和絕緣體,就可以做多層布線了,傳統的PCB比較便宜,LTCC的多層陶瓷性能比較好,但也比較貴,等等。這些的核心性能是一致的,該導電的導電,不導電的就做好隔離工作。
PCB和LTCC做通孔,就不難。因為他們只有兩大類材料,導電的材料和不導電的材料。
第三類材料,半導體材料(這里我把半絕緣材料也籠統的包進來,先不做細分)。半導體,就是半導電的固體材料,比如硅,這些材料有啥作用?
摻雜后形成P型半導體,N型半導體,PN之間,正向導通反向截止,這啥意思呢,正向偏壓的時候看著像“導體”,反向偏壓的時候看著像“絕緣體”,這就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可控,聽話,我們的信號就有了“開關”兩個狀態了,是吧。
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再復雜一些,就可以是NPN、PNP等雙極性“開關”,就可以是NMOS、PMOS、CMOS等場控效應的“開關”,比如DSP就是很典型的半導體集成“電路”
利用PN還可以控制光學信號,比如PN半導體中,正偏壓、反偏壓,來控制光學折射率,做激光器、探測器、調制器、濾波器、諧振腔....等等,如果用硅這種半導體來控制光學,就是咱常聽到硅光集成,也就是半導體集成“光路”
我們天藍色來表示半導體,當半導體集成電路或者集成光路,制作萬功能后,剩下的就是做多層互聯,這時候不需要半導體再次表現出“正向反向”啥的變化,對于后期的信號線的布局,只需要該導電就導電,不導電就絕緣。
一般在頂層做線路互聯時,導電的材料是金屬(銅、鋁、鎢等),絕緣的材料是氧化硅和氮化硅。一層層向晶圓的頂層引出就行。
傳統的集成電路和集成光路的布線層在頂面的幾層
如果要把硅光芯片和PCB/LTCC的多層布線連在一起呢,也有三種形式,
一是“引線”鍵合,這種工藝用的最多了,有些引線,咱做光模塊的能看到,比如COB工藝。有些引線咱看不到,是因為這些引線被封裝起來了。
二是Flip Chip,倒裝焊,把芯片翻個面,引線的部分就和我們的PCB/LTCC焊在一起。同樣的,Flip Chip的結構,在光模塊的封裝工藝中,有些是可以看到的,有些看不到,芯片倒裝焊在一個基板后封裝好了再賣給我們的,我們只需拿來做SMT的貼裝就行。
三,就是硅通孔,既不像第一種用外部金絲,也不像第二種反面。而是直接把藍色區域穿個孔,把導電引過來。
戳了馬蜂窩的,就是金屬線穿過藍色的“半導”電的區域。
我們非常習慣的是導體在絕緣體中穿過來又穿過去,雖然導體有好的不好的各種優缺點,絕緣體材料也是各種優缺點,總的來說,信號的絕大部分是在導體中傳送的。
但如果導體布線,并且直接在半導體中穿過來穿過去,就要了親命了,直接連不行,半導體雖然不是很導電,但也是半導,信號的很大一部分能量就被半導體給消耗了,這壓根就不能用。
下圖左邊,就是我們常見的什么PCB板、陶瓷板、玻璃基板、集成電路/光路的上半部分的結構,導體穿越的是絕緣體。這是可行的。
下圖右側,如果導體作為互聯的信號線而言,直接穿越半導體,是不行的。
一個變通的方法,就是在半導體中打個孔,然后涂覆一層絕緣體,用絕緣體把導體和半導體隔離開,這總行了吧。嗯,這行
這就是硅要把下半部分打穿,形成“通”孔,常見的工藝,在硅這個半導體材料上,先氧化一下,形成薄薄的一層氧化硅絕緣體,里邊再填注各種金屬做導線。
馬蜂窩,就是這個藍/綠/橙三色疊加體,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奇觀,藍是半導體硅,綠是氧化硅絕緣體,橙是金屬導體
半導體-氧化硅-金屬,這是個電容
這個電容導致帶寬不足。
最后呼應一下前頭換的那三句話。
換句話說,硅不做“通”孔,就沒有這些麻煩,鍵合絲工藝或者Flip Chip工藝,都無需在半導體中穿孔,不會額外增加個大電容。
換第二句話說,PCB做“通”孔,也沒有這些麻煩,因為PCB只做互聯,就兩類材料,導電的和不導電的,有寄生電容也很小,不是這種半導體-絕緣體-導體所寄生的大電容。
換第三句話說,LTCC低溫共燒陶瓷的多層布線做“通”孔,也沒有這些麻煩,理由與第二句話一樣,陶瓷是絕緣體。
審核編輯:劉清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5099瀏覽量
129087 -
半導體封裝
+關注
關注
4文章
288瀏覽量
14242 -
WLCSP封裝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瀏覽量
16376 -
硅通孔
+關注
關注
2文章
25瀏覽量
11958 -
HBM
+關注
關注
1文章
404瀏覽量
15089
原文標題:技術前沿:HBM的關鍵工藝——硅通孔的能與不能
文章出處:【微信號:AIOT大數據,微信公眾號:AIOT大數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硅通孔封裝工藝流程與技術

簡單介紹硅通孔(TSV)封裝工藝

一文詳解硅通孔技術(TSV)

TSV硅通孔填充材料
3D IC集成與硅通孔TSV互連

3D封裝與硅通孔(TSV)工藝技術

詳解TSV(硅通孔技術)封裝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