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在這個春節假期卷翻了硅谷,我們注意到,對于模型和應用的討論很多,但鮮有人追問:DeepSeek的現象級爆火,為AI商業化撕開了怎樣的突破口?
要知道,自從ChatGPT在2023年初掀起大模型浪潮,此后全球各色模型輪番登場、百舸爭流,但AI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始終與技術突破存在一定的時差。有的大模型在發布會之后就乏人問津,也有模廠黯然退出了預訓練。
DeepSeek不僅讓全球看到了國產AI的技術能力,而且發現,技術破圈之后的商業化生命力也格外澎湃,服務器的繁忙、云廠商/行業伙伴的積極接入,都讓人們對深度求索這家科創企業的商業未來格外期待。
而回顧DeepSeek的破圈之路,我們發現一個獨特地方,那就是關于DeepSeek的技術討論,在質量、廣度、深度上有碾壓式的突破,由此帶來了大眾廣泛使用的技術民主化進程,為DeepSeek的破圈鋪平了道路,也為AI商業化開辟了出路。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DeepSeek破圈背后的助推力,以及給AI商業化帶來哪些啟發。
無論是ChatGPT的大語言模型,還是DeepSeek-R1為代表的推理模型,都有著較高的認知門檻。普通人想要了解和觸碰這些大廠實驗室里的高嶺之花,必須走過“拳打硅谷、腳踢華爾街”的標題黨,穿過AIGC胡編亂造的信息迷霧,找到那些真實、理性、客觀的信源,作為進入技術世界的錨點。
簡單梳理一下DeepSeek的出圈過程,會發現有大量專業博主,成為技術傳播的錨點。
首先,長期關注AI的技術博主,提前技術跟蹤、研判與預熱,不斷消除著大眾對技術的認知誤差。
早在2024年中,不少技術從業者已經開始在社交平臺,交流討論DeepSeek V2模型的潛力,這家低調的AI初創公司初現崢嶸。
2024年12月,DeepSeek新模型V3版本流出,科技博主@闌夕 就曾發起話題,聊起了中國AI卷到硅谷,也提到了春晚刷屏的宇樹機器人。早在大眾驚嘆DeepSeek之前,這些身處行業中心的從業者早已感知到了產業風向的變化。
最關鍵的節點,是2025年1月,DeepSeek-V3和R1開源。這是AI業內的大事件,但開源跟大眾乃至社會有什么關系呢?一大批技術博主,在開放討論平臺,揮舞起了理性分析的思想手術刀。
包括@梁斌penny、@海辛Hyacinth、@伯克利_尤洋、@高飛 等,都對技術論文、模型架構、創新性等展開深度討論,將晦澀難懂的技術/論文進行了細致拆解,大眾和媒體開始關注到此次國產AI創新的獨特之處,密集討論DeepSeek。此后,DeepSeek熱搜推陳出新,熱度持續上升。
這些專業博主,是了解AI的高質量信源,也是絕大多數普通人觸碰AI的第一個錨點。他們的高質量討論與思考,成為DeepSeek破圈的頭號助力和原點。
DeepSeek之前,也有不少國產模型可以媲美海外產品,但受限于科技企業“重研發、輕營銷”的思維慣性,營銷手段主要是在模型發布時發一下PR通稿、在技術社區上傳一下技術文檔、榜單跑分等,討論度不高、熱度難持續。
反觀DeepSeek的出圈,除了模型本身的性能先進之外,與大規模的跨領域碰撞,是分不開的。
如果說技術博主揮舞的是思想手術刀,那么更廣泛的普通博主/大V/KOL等則手握著“DeepSeek+領域”的破壁機,拓展了AI應用落地的邊界。
有人打開了DeepSeek的討論廣度。技術論文解讀是最基礎的,在此之外,很快涌現出了多種角度的解讀。
比如很多網友看到了DeepSeek-R1的神奇,但自己從沒用過推理模型,擔心不好上手,AI博主@數字生命卡茲克 在除夕當天發布了《DeepSeek的提示詞技巧,就是沒有技巧》,打消了普通人的使用顧慮,在春節長假期間給DeepSeek上了一波熱度。
當大眾好奇為什么DeepSeek這一次能震撼硅谷時,資深技術專家阮一峰@ruanyf 分享的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談開源,是網上關于“開源力量顛覆AI產業格局”較早的討論之一。
@海辛Hyacinth 則從團隊管理的角度,認為DeepSeek 的年輕化團隊意味著AI時代論資排輩會越來越少……
這些多元化角度的討論充分打開,延續了DeepSeek的熱度。
上述討論,進一步激發了多個行業領域博主開始關注DeepSeek,討論DeepSeek,延伸出了DeepSeek與場景的多種結合方式。
比如編劇@汪海林,探討基于推理模型的AIGC,給劇本創作帶來的顛覆;博主@零重力瓦力,用“AI解題像學霸寫作業”類比大模型思維鏈,讓推理模型不再是懸浮的概念,成了人人可上手的工具。
一個個行業領域的跨界碰撞,讓DeepSeek的創意應用噴薄而出,成為DeepSeek出圈的新一輪推動力,帶動了更多領域用戶的參與討論,打開了AI商業化的邊界。
爆火之后,流量倏忽而來、倏忽而去的事并不少見。AI商業化的終極考驗,在于將現象級事件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動能。這可能嗎?
近年來,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國產3A游戲等,都是創造了巨大商業價值的國產科技突破。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科技產品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一是靠人,依托個人IP化、網紅化持續引流。以小米汽車為例,雷軍親自掛帥,在個人微博等社交媒體,事無巨細分享,與網友高頻互動,帶動了巨量關注。也吸引了車企、科技企業創始人紛紛從幕后走到臺前,將技術產品變成大眾談資。
二是靠產品,以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為例,近年來手機廠商營銷上更接地氣,主打一個聽勸,“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讓手機創新不再是產品經理的閉門造車,而是定制話題,與用戶展開共創,vivo、OPPO都借助社交平臺來優化產品,實現了增長。
三是靠口碑,DeepSeek的爆火也讓人注意到了《黑神話:悟空》背后的游戲科學、宇樹機器人等科創企業,它們的產品都是從發燒友推崇的小眾產品,通過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迅速蔓延到大眾視野,在全球為中國科技贏得了聲譽。
不難發現,在長周期、重投入的科技領域,爆紅是偶然,長紅靠深耕。汽車企業、手機廠商都將內容社交平臺,作為品牌重地,通過與潛在用戶保持長期、高頻率的互動,將社交流量池轉化為商業沃土。
AI行業,當然也不能例外。
DeepSeek的爆火出圈,正在于打破了海外AI的使用封鎖,讓全民都能用上先進推理模型,將AI變成全民都在聊、都在用的工具,熱搜話題多達200多個。
春節期間,我們看到了大量普通人與DeepSeek的互動,美妝博主用DeepSeek定制護膚方案;父母在親子交流中用DeepSeek生成“高情商回復”;沖浪樂子人用DeepSeek“銳評”各類新聞事件……各種意想不到的玩法,都成為AI技術與現實的碰撞時刻。在200+熱搜話題中,DeepSeek裂變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AI應用實驗。
在這場全民討論和使用的熱潮中,DeepSeek通過口碑傳播,不斷拉新,用戶規模激增。在此基礎上,可以獲取大量真實互動的數據,可以優化模型產品的使用效果,進一步拉開與其他模型的差距。
與競價砸錢買量的傳統營銷方式不同,DeepSeek的出圈路徑,是熱搜話題設置討論議題——技術/行業頭部博主打開討論角度——大量用戶參與眾測的組合式傳播。一步步引導真實用戶加入討論、互動和反饋。
飽和式的全民參與,讓DeepSeek的增長飛輪開始轉動,成為DeepSeek出圈的最大一股推動力。
這也提醒我們,讓AI走向大眾的技術民主化,是商業化成功的前提。
從技術特性來看,AI不同于傳統的互聯網應用和科技產品,后者推出時就是完整形態,而很多AI模型和產品需要先推出再找PMF,在跟用戶的迭代互動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所以,AI產品必須重視全民參與,至少要有目標用戶群的重度參與。
從市場競爭來看,AI產品處于排位劇烈動蕩的拉新周期,基礎模型又需要規模效應,所以競爭白熱化,沒有聲量相當于“等死”,AI企業必須不斷制造大眾對技術的關注與討論。OpenAI去年底為期12天的技術發布,就通過話題設置,吸引了全球關注。
此前,AI領域的技術交流,大多集中在開發者扎堆的極客技術社區,或者AI大廠的開發者社區,與企業客戶的閉門交流,缺乏與C端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互動的經驗。
但是,以大模型為基礎的AI應用,開始逐漸轉變營銷思路。以豆包、文小言、kimi等為代表的這一批大模型應用,都越來越強調C端傳播,用戶數成為產品生命力的重要指標。DeepSeek的出圈,則一舉打破了海外推理模型的使用封鎖線,讓先進AI技術可以為大眾所見、所聊、所用。這是技術民主化的最佳例證,也是AI實現商業成功的必經之路。
面對DeepSeek掀起的AI民主化浪潮,全球AI企業或許都面臨一個關鍵選擇:是被DeepSeek熱潮悄無聲息地淹沒,還是加速擁抱億萬普通人。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596瀏覽量
270399 -
DeepSeek
+關注
關注
0文章
90瀏覽量
2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