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LTC6412 是一款全差分可變增益放大器,采用對數線性模擬增益控制。 它專為IF接收器鏈路 (從 1MHz 至 500MHz) 中的 AC 耦合操作而設計。 該器件在一個很寬的輸出幅度范圍和 31dB 增益控制范圍內具有一個恒定的 OIP3。 而且,輸出噪聲 (NF + 增益) 與增益的關系曲線也是平坦的,以在 240MHz 和整個增益控制范圍內提供一個 >120dB 的一致無寄生動態范圍 (SFDR)。
LTC6412 非常適合與 LT5527 和 LT5557 下變頻混頻器、LTC6410-6 IF 放大器以及適合在 12 位、14 位和 16 位 ADC 應用中使用的 LTC6400/ LTC6401/ LTC6416 ADC 驅動器相連。
LTC6412 能夠實現從過驅動條件的快速恢復,而且 EN 引腳提供了一種快速輸出信號禁用功能,以保護敏感的下游元件。 把 SHDN 引腳置為低有效狀態將把電流消耗減小至 1mA 以下,以實現斷電或睡眠模式。
數據表:*附件:LTC6412 800MHz、31dB范圍模擬控制型VGA技術手冊.pdf
應用
特性
- 800MHz -3dB 小信號帶寬
- 連續可調的增益控制
- -14dB 至 +17dB 對數線性 (Linear-in-dB) 增益范圍
- 在所有的增益設定值條件下實現了 35dBm OIP3 (在 240MHz)
- 10dB 噪聲系數 (在最大增益條件下)
- 在所有增益條件下 (IIP3 – NF) = +8dBm (在 240MHz)
- 2.7nV/√Hz 輸出參考噪聲
- 差分輸入和輸出
- 所有增益條件下的 50Ω 輸入阻抗
- 單電源操作從 3V 至 3.6V
- 110mA 電源電流
- 4mm x 4mm x 0.75mm 24 引腳 QFN 封裝
典型應用
引腳配置
典型性能特征
框圖
DC測試電路
操作
LTC6412采用插值抽頭衰減器電路架構來產生放大器的可變增益特性。抽頭衰減器饋入緩沖器和輸出放大器,以完成框圖所示的差分信號路徑。這種電路架構提供良好的RF輸入功率處理能力,以及恒定的輸出噪聲和輸出ip3特性,適合大多數中頻信號鏈應用。內部控制電路從VG引腳獲取gaincontrol信號,并將其轉換為一組適當的控制信號,發送至衰減器或加法器。衰減器控制電路確保線性dB增益響應在慢速和快速移動輸入控制信號的增益范圍內連續且單調,同時輸入阻抗隨增益變化極小。這些設計考慮因素導致增益與VG特性曲線具有0.1dB紋波和0.5us增益響應時間,比類似的數字步進衰減器設計要慢。
模擬控制VGA的一個常被忽視的特性是來自增益控制端的上變頻調幅(AM)噪聲。VGA相當于一個二象限乘法器,因此只需很少的注意就可以避免產生過多的AM邊帶噪聲。下表展示了基線的影響LTC 6412電路的20nV//Hz等效輸入控制噪聲,以及高噪聲外部控制電路導致的更高組合輸入噪聲的影響”
基準等效20nV//Hz輸入噪聲產生–142 DBC/Hz的最差情況AM邊帶,接近標稱OdBm輸出信號最大增益時的-147dBm/Hz輸出噪底。一般建議輸入控制噪聲電壓小于80nV//Hz,以避免可測量的AM邊帶噪聲。雖然運算放大器控制電路輸出噪聲電壓通常低于80nV//Hz,但一些低功耗DAC輸出超過150nV//Hz。DAC輸出噪聲在100nV//Hz至150 NV//Hz范圍內,通常可以在DAC輸出端采用合適的2:1或3:1電阻分壓器網絡,以相同的比例抑制噪聲幅度。如果極小的AM噪聲對應用至關重要,則應避免超過150nV//Hz的高噪聲DAC。
-
放大器
+關注
關注
145文章
14044瀏覽量
215788 -
接收器
+關注
關注
14文章
2533瀏覽量
73125 -
增益
+關注
關注
3文章
445瀏覽量
37103 -
IF
+關注
關注
1文章
64瀏覽量
2709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為什么800Mhz 90度不工作?
可變增益放大器LTC6412相關資料分享
MAX2056 pdf datasheet (800MHz
LTC6412-800MHz、31dB范圍模擬控制型VGA

LTC6412 800MHz、31dB 范圍模擬控制型 VGA

擁有 31dB 模擬控制范圍的 800MHz VGA 從 3.3V 電源獲得 35dBm OIP3

ADL5331:1 MHz至1.2 GHz VGA,帶30 dB增益控制范圍數據表

ADL5330:10 MHz至3 GHz VGA,帶60 dB增益控制范圍數據表

LTC6412 800MHz、31dB 范圍模擬控制型VGA技術手冊

MAX2065 50MHz至1000MHz高線性度、可串行/并行控制的模擬/數字VGA技術手冊

MAX2056 800MHz至1000MHz可變增益放大器,具有模擬增益控制技術手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