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絕對技術優勢的谷歌讓 AI 從工具變成了伙伴,創造了讓人咋舌的黑科技;而在這背后,谷歌的技術哲學和科技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這是真正讓谷歌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我們想帶你探尋的東西。
今年 Google I/O 最熱烈的驚呼和掌聲爆發在 Google Duplex 的演示視頻之后,當谷歌 CEO Pichai 在 I/O 現場展示了兩段 Google Assistant 打預約電話的視頻后,現場甚至有不少人為此起立鼓掌,這件事也幾乎承包了當天絕大多數媒體的頭條。
“Google Assistant 成精了!”,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因為面對視頻中 Google Assistant 無比自然的語氣、停頓、縮略語,甚至時不時蹦出來的“Mm-hmm”、“uh”這些語氣助詞,讓人很難相信這是 AI,而不是個真人。甚至如果光聽聲音,不少人都難以區分到底誰是 AI 誰是人。面對這樣的技術自然沒人能保持鎮靜,但激動過后,透過谷歌的黑科技我們或許應該看到更多。
谷歌的技術哲學到底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思考人文價值觀和技術之間的關系的,所有這些,都在這次的 I/O 大會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Google ,終于成了“Her”的阿爾法版
Google 在科技上做出的每一個創新和變革,后面大都存在著一種暖暖的來自科技的人文關懷,這種趨勢在今年的 I/O 尤其明顯。
谷歌“AI First”的第三年,AI 技術早已“入侵”了包括Android、Youtube、Google Maps、Gmail 等在內的 7 款用戶過 10 億的超級產品。AI 開始成熟落地,如今也依托于這些產品,Google 的服務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起了懂事又細心的全能助理,就像是電影《Her》里人工智能系統 OS1 的阿爾法版,其中快要“成精”的 Google Assistant 是最具代表性的。
今年的 I/O 上,最搶眼的發布無疑是 Google Assistant 的新功能——Google Duplex。 這個功能可以讓 Google Assistant 解決在今天還需要打一個電話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打電話給餐館訂桌、預約美發、詢問商家的營業時間等。在現場的展示中,谷歌 CEO Pichai 展示了兩段 Google Assistant 和商家真實的通話錄音,不知情的商家直到電話結束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和 AI 對話,很可能即使告訴他們真相他們也未必會立馬相信。視頻如下:
第一通電話中,Google Assistant 已經完全擺脫了以往 AI 蹩腳的生硬模仿人類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無比自然的語氣、停頓、縮略語、及時恰當的回應,甚至一些“無用”的口語性語氣助詞“Mm-hmm”、“uh”也會適時的出現。第二通電話則更多體現了 Google Assistant 對復雜含糊的對話理解能力,像服務員說的“Four people?When?Today?Tonight?”,或是一些口誤、結巴,Google Assistant 都能很快理解其真正含義,并做出回應。
正是依托于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技術積累,谷歌賦予了 Google Assistant 進行多輪自然對話的能力,也是通過這種多輪對話能力的延伸,谷歌聯合使用了一個級聯 TTS 引擎和一個生成式 TTS 引擎來根據不同的情境控制語音的語調,讓 Google Assistant 的語音對話達到了和真正的人類相比都難以區分的地步。
這背后的技術無疑是頂尖的,相關的討論已有不少,但相比技術本身,谷歌從這種強大實力背后體現出的思考方式也許更值得聊聊。
在中國,因為有阿里、騰訊、美團這樣的巨頭的推動,餐飲和服務行業的線上化和智能化速度非常快,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在線上完成預約甚至消費。但在美國并不具備這樣的市場條件和生活習慣,很多餐館甚至是主觀上抵觸線上化的,人們依舊需要通過打電話來預約、確認營業時間等等。
這種主觀上的思維固執并不是通過提供更便捷的技術就能輕易改變的,谷歌并沒有強硬的去改變商家們的習慣,而是從問題的另一端——消費者身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用 AI 代替人打電話,同樣可以幫助用戶簡化預約、查詢等操作,甚至更加方便。當靠技術無法解決問題 A,那谷歌就去解決 A 上游的問題,那么 A 也就不再是問題。這就是谷歌的思維方式,而技術賦予了谷歌這么思考的資格。
正是因為有了如此“以假亂真”的 Google Duplex,谷歌不需要商戶們做出改變就完成優化世界的目標,商戶們甚至都不會感知到任何變化,因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是一個 AI 在給他們打電話。
科技在改變世界時,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準備好,這是一種潛移默化卻又難以阻擋的趨勢。
同樣的趨勢在更多的谷歌系 App 上發生著,例如 Gmail。今年I/O上 Gmail 又宣布了一種全新的智能回復功能——Smart Compose,通過機器學習理解一封郵件的上下文,在你寫郵件時協助你。你甚至都不用將一個句子寫完,機器學習就能通過理解幫你補全你想說的話,尤其在需要填寫地址一類的復雜信息時,對效率提高非常有幫助。
(圖片來源:Google)
這種極客版的“心有靈犀”的效果看上去十分超現實,但其實這正是 Gmail 智能回復功能的拓展。作為谷歌 AI 技術在產品端最早落地的優秀案例,智能回復這件事谷歌一直很上心,從最初的模板短語回復到結合 Google Map、Google Calendar 的場景化回復,谷歌一直都領先其他對手。直到 Smart Compose 的出現,谷歌從此來到了另一個境界。開始將科技潛移默化的融入人,而不再是作為一個簡單的工具來呈現。
除了 Gmail ,結合 Google Lens 的 Google Photos 和 Google Map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做著同樣的事。Google Photos 幫你一鍵分享照片給同框入鏡的好友、一鍵還原黑白老照片的色彩;Google Map 運用圖像識別為你實景導航,甚至一目了然眼前商店和餐館的信息,包括被國內用戶調侃為對標今日頭條的全新 Google News,也在嘗試用機器學習和算法優化用戶看到的新聞和信息,盡可能的還原事件真相。
所有的這些服務組合起來,不正是電影《Her》里 OS1 所在做的事嗎? 因為谷歌明白,科技并不是冷冰冰和高高在上的炫技工具,真正推動整個人類進步的科技需要具備服務最普通的人的能力。
在充分了解你之后,谷歌將科技的力量以一種最不起眼卻最能觸達人內心的方式釋放出來。這種舉重若輕固然體現了谷歌的雄厚的技術實力,但更重要的是谷歌在擁有這樣強大的科技力之后,依舊能夠有耐心去留意其可能帶來的后果,對于一家谷歌這樣的公司來說,這并不算容易。而今年 I/O 上被很多人忽略的那個“Pretty Please”,這就是個鮮活的例子。
技術銳度的 AB 面,谷歌從“黑匣子”到“白盒子”的思考
今年的 I/O, 谷歌在一個時間如此寶貴的舞臺上花了 3 分鐘來介紹一個叫“Pretty Please”的功能,這是一個鼓勵孩子在和 Google Home 對話時使用“Please”的小細節。
當 Google Home 變得越來越無所不能的時候,谷歌也發現很多的孩子在和 Google Home 對話時,總是通過一句“Hey,Google……”的方式去下達某個指令,這會讓孩子變得霸道和沒有禮貌。于是谷歌開始讓 Google Assistant 通過語言上的激勵引導孩子們在下達指令時說“Please”,因為 Google Home 能夠識別家庭中每個成員的聲音,所以當聽到孩子們在指令中加入了 Please時,Google Home 會用例如“Thanks for saying Please……”、“What a nice way to ask me……”、“Thanks for asking so nicely……”這類的語句去引導孩子們的語氣更加禮貌和友善。
谷歌非常明白,新興的科技往往很具銳度,這種銳度能有效打破陳規,解決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很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而我們需要調節好人文和科技的關系,弱化這種銳度的負面影響,讓科技用更正確的方式推動人類的進步。
谷歌在這兩年來一只在幫助 AI “去神化”,努力消除人們心中AI高高在上又高深莫測的神一般的形象,具體做法就是通過將 AI 產品化、透明化。
在 I/O 第一天的 keynote 結束后,Google 的 AI 的總體負責人 Jeff Dean 在緊接著的一場關于 AI 應用案例的分享會上就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 AI 就應該是一個打開的白盒子,而不是一個黑匣子。AI 服務于用戶不僅僅需要給出一個沒頭沒尾的結論,而是將更多的決策過程展示出來,讓用戶理解和明白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決策。幫助人們在未來更好的去做決策,而不是單純的取代人們去做決策。
同樣的觀點在 I/O 第二天李飛飛和 Greg Corrado 的焦點對話中也被提起,不難看出,這就是谷歌關于 AI 的核心觀點。而谷歌目前在做的很多努力,也正是為了圍繞著這樣的觀點去打造產品和服務,無論是上面提到的 Gmail 亦或是快要成精的 Google Assistant。
谷歌這些年來在 AI 領域積累了大量的領先優勢,這些優勢在今年 I/O上通過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產品發生了質變,這讓谷歌擁有了一個更全面、深刻的視角去 AI,理解 AI 和人的關系。
谷歌并不是唯一一個面對“技術后遺癥”的公司,Facebook 同樣面對過相似的問題,但谷歌無疑在面對這件事上表現的更加成熟。在掌握了絕對的科技力量之后,谷歌并沒有被力量沖昏頭腦,依舊像一個成年人一樣謹慎的去思考技術到底有沒有罪,對技術和社會的復雜性有著充分的理解。而不是試圖依靠技術解決一切問題,在不確定后果的情況下,揮舞著能量巨大的技術大刀橫掃一切障礙。
谷歌的這種克制和謹慎難得,也恰恰體現了一家科技公司技術和價值觀的雙向成熟。
-
Google
+關注
關注
5文章
1784瀏覽量
58609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3914瀏覽量
274823 -
Facebook
+關注
關注
3文章
1432瀏覽量
5604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Google推出全新Cloud WAN解決方案
如何開發一款Google Find My Tag?
在Google Colab筆記本電腦上導入OpenVINO?工具包2021中的 IEPlugin類出現報錯,怎么解決?
Arm技術助力Google Axion處理器加速AI工作負載推理

北汽極狐阿爾法S5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
如何利用Google Play實現出海應用增長

Google Play如何幫助您的應用變現

Google Cloud發布兩款針對企業客戶的全新解決方案
通過Google Play SDK管理中心打造更安全、更優質的SDK

Google AI Edge Torch的特性詳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