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元件產業經歷長達1年半的供應緊缺及漲價,第3季情況漸趨緩和,近期業界紛關心國內供應鏈擴產動向及可能影響,畢竟對于臺廠而言,包括面板、LED、太陽能電池等產業都曾遭遇內地廠商競爭帶來價格破壞力,而該情況是否會在被動元件產業重演備受矚目。
中國內地被動元件廠的產能規模持續擴大,包括廣東風華高科、深圳宇陽科技、潮州叁環集團、北京元六鴻遠電子、湖南艾華集團、汕頭松田電子、深圳振華富電子、福建火炬電子、寧波碧彩實業、南通江海電容、江蘇華威世紀、廈門法拉電子、安徽銅峰電子集團、山東國瓷功能材料、振華集團新云電子等,未來都將是臺廠的競爭對手。
根據國內供應鏈的訊息,近期宇陽快速擴大MLCC如0201、01005產能,氣勢如虹的手機大廠Oppo、Vivo、小米等,已占宇陽營業額逾6成,2018年宇陽擴充產能達3成,且不排除有第二、三波的擴產計劃,而宇陽能夠快速擴張,與終端品牌客戶扶植供應商、分散被動元件采購風險策略有關。
風華高科2018年MLCC及晶片電阻同樣擴產達3成,并完成車用MLCC、晶片電阻、電感、鋁電解電容等系列產品AEC-Q200認證,風華高科也成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極積研發受制于國外技術的新型電子元件及新材料。2018年上半風華高科營收達人民幣20.8億元,成長逾4成,目標2020年實現凈資產和營收均突破人民幣100億元。
現階段內地廠商在MLCC和晶片電阻領域的技術和規模與臺廠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臺廠并不擔心陸廠的競爭,甚至認為陸廠技術遠落后于中國***廠商,即便是韓國頗具實力的Amotech決定進軍MLCC市場,并于2019年上半量產,臺廠也認為影響不大,無法撼動臺廠在市場主導地位。
不過,隨著2018年下半年終端品牌客戶備料庫存拉升,加上2019年兩岸產能大幅擴充,MLCC缺貨問題將逐漸改善,臺系被動元件廠獲利恐面臨下滑壓力,尤其是陸廠若砸大錢買設備、技術,并大舉挖角人才,未來陸廠的威脅程度可能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在蘋果(Apple)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零組件供應,臺廠一直居關鍵地位,但蘋果為降低成本,不斷導入國內供應鏈,包括零組件、機殼及組裝等陸廠紛加入分食蘋果訂單行列,尤其陸廠接受國內政府補貼,以極低的成本快速擴大產能,形成不公平競爭,加上陸廠透過挖角等方式縮短制造技術學習曲線,更加速中國內地供應鏈的壯大。
中國內地廠商具有極為強捍的競爭力與快速成長的特性,但為何中國內地被動元件廠至今仍無法成為中國臺廠的競爭對手,供應鏈業者指出,從中興通訊遭到美國制裁事件,正好凸顯出國內業界的隱憂,雖然國內電子零組件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體系重要的一部份,但美國禁止中興通訊購買光通信晶片等電子零組件,暴露出目前中國內地電子零組件產業的軟肋,便是技術水準仍未到位。
陸廠一旦無法進口關鍵零組件,本土品牌廠如中興通訊就會受到重創,尤其是積體電路,國內每年進口積體電路所花掉的金額,比買石油還高,因此,中國大陸必須政策扶植本土積體電路技術研發,以減少外購的需求。
至于電容、電阻、電感等被動元件屬于成熟產業,資金需求與重要性遠低于積體電路制造,目前并不在大陸官方扶植補貼的主要產業清單內,但廠商只要拿得到設備、學得到技術與產品配方,就能全面投入生產。
供應鏈業者表示,面對陸廠的競爭與崛起,臺廠與其正面交峰,不如想辦法差異化,不要與陸廠拼成本、比規模,臺廠就算技術領先,最后還是會吃虧,更何況技術領先情況能維持多久,也是一大問題,如今連蘋果都要增加大陸供應鏈,以有效降低成本,未來被動元件產業恐難置身事外。
不過,兩岸被動元件業者國巨、華新科、宇陽、風華高科、Amotech等紛擴大或新增產能,將有助于產業供需平衡,至于日本村田(Murata)、TDK、京瓷(Kyocera)等已轉往高毛利產品,應不會回頭與兩岸廠商搶生意,甚至村田已宣布2019年3月以后部分標準型MLCC將停止接單。
業者認為未來幾年標準型MLCC產品仍將是臺廠的天下,陸廠生產技術雖持續精進,投產規模加速放大,但陸廠的產能、營收成長與議價能力還是會遠落后臺廠,畢竟陸廠的產品可靠度與臺廠仍有一段落差,更遠落后日廠,過去中國***面板、LED、太陽能電池等產業的慘烈情況,短期內在MLCC產業應不致于發生。
-
被動元件
+關注
關注
7文章
103瀏覽量
15902 -
風華高科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瀏覽量
90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宇陽科技邀您相約2025成都電子展
如何選擇風華貼片電感?

風華104的電容的耐壓是多少?

太陽誘電:聚焦高性能被動元件,發力汽車與信息基礎設施市場

全球領先的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制造商宇陽科技亮相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風華電容命名方法深度解析
風華貼片壓敏電阻選型指南

風華電容的性價比:如何成為國產替代的首選?

宇陽科技榮獲電子元件領軍品牌
如何查看風華貼片電容的厚度?

經緯恒潤榮獲東風華神“品牌向上卓越貢獻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