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提出發展人工智能人才的相關建議:
落實人工智能國家戰略,必須人才先行,打造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矩陣”,形成基礎能力人才、源頭創新人才、產業研發人才、應用開發人才、實用技能人才等多類型人才并重并用的局面。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劉慶峰已經連續數年在全國人大代表提案中提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建議。人才是寶貴的財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目前情況如何,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人工智能人才的合理培養、規劃、發展?
A.I.在“井噴” 但AI人才缺口將達500萬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9月,******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扶持、巨大人口紅利帶來的海量數據、大量應用需求空間和應用場景,技術轉化和產業應用工程人才的出現,都為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自2014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迎來了一股創業潮。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中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達到1011家。
但是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缺乏,始終是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塊“短板”。根據高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布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占據51%,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中國卻只占5%。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將超500萬人。頂尖人工智能科學家人才的缺乏,讓我國在人工智能最新技術和最核心體系的研究方面難以趕超發達國家;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大軍的缺乏,讓我國在A.I.產業結合方面步履遲緩,錯過最新科技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機遇;人工智能意識氛圍的缺乏,也讓我國在A.I.+X的應用創新方面缺少萬花齊放的繁榮。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刻不容緩。目前,國內部分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學院,設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課程,以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人才梯隊建設也在下移。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等內容正式進入了全國高中“新課標”。但是,對于巨大、迫切的市場需求,這些舉措顯然不夠。
企校共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A.I.人才
就在劉慶峰代表前往北京參加2019全國兩會的前一周,他陪同安徽蕪湖市相關領導一起,前往位于蕪湖的安徽信息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安信工)視察調研。這所高校是在教育改革中,由科大訊飛與傳統高校相結合、基于“校企聯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而發展起來的。它以人工智能為教學特色,目前也已初見成效。
劉慶峰在此次調研中,特地體驗了學校的機器人模擬對抗賽和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在2017RoboMasters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東部賽區比賽中,安信工代表隊先后擊敗廈門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名校的參賽選手,最終在參賽的29支隊伍中名列東部賽區第四,順利晉級全國總決賽,這一成績讓業界學界刮目相看。而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僅用36道環節就可以組裝一部iPhone手機,人工智能教育帶來的改變與成績已經可見一斑。
蕪湖市市長賀懋燮(左一)與劉慶峰(右一)一起觀看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下設8個學院,24個本科專業,教職工500多人,在校學生近萬人。學校通過搭建“三創”——創意、創新、創業平臺,以學科競賽帶動能力培養;并把創意、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充實教學內容,建設網絡課堂,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依托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人才優勢和云計算中心大數據資源,在創新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學校構建了“A.I.人工智能LAB”、“A.I.大數據LAB”、“A.I.計算機LAB”,三大教學實驗基地,開設線上人工智能大數據研究等課程體系,依托科大訊飛博思平臺,打造個性化學習教程,在線編程,在線測試,自動化診斷測試等,滿足學生創新實踐需求。對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狀態數據化監管,進行實時的圖譜分析與優化提升,真正意義上實現360°A.I.一體化空間與能力建設。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A.I.人才培養的成果,不僅是政、企、校聯動辦學的成功實踐,也是科大訊飛開創的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理念的成功實踐。用A.I.產業帶動A.I.教育,用A.I.教育促進AI研究,將A.I.研究投入A.I.實用,繼續推動A.I.產業發展,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就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剛剛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并指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構建產業人才培養培訓新體系,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健全產教融合的辦學體制機制,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優化專業結構設置,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的前瞻性舉措,正是對這一方案的提前實踐。
組建“百校聯盟” 完善A.I.+X培養體系
人工智能是一門賦能的科學,脫離了應用行業的A.I.,是無本之木。因此A.I.教學必須與相關產業相融合,實現A.I.+X,才能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最強勁的引擎。
科大訊飛在從事A.I.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始終注重課程的全面升級。打造面向市場化的課程設計和“雙師”模式,除了專業教師講授理論課程,更有企業工程師為學生傳授實踐經驗。人工智能企業工程師培養教學課程安排,對應用型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進行系統設計、總結完善,構建并實踐了逐層遞進、技術邏輯脈絡清晰的能力培養主線,使得實踐教學有效落地。
科大訊飛AI-LAB(人工智能實驗室)
與此同時,科大訊飛將攜手百所高校共同打造生態聯盟體系,構建雙線學習場景,設立A.I. LAB實驗場所,提供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整套實驗室解決方案 ,包括AI實驗超腦、軟件平臺與實驗資源、智能硬件、A.I.產品、實驗空間建設等。A.I. LAB從產、學、研系統工程需求出發,結合人工智能體驗和展示訴求,將科大訊飛核心技術轉化為人工智能實驗資源,在“學”方面滿足人工智能工程師的培養需求,在“產”方面滿足輕量級人工智能的產品研發需求,在“研”方面滿足師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需求,助力高校在人工智能學科建設上實現內涵式快速發展,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能力方面步入新臺階,完善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專業集群建設,優化科研創新體系,有效推動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應用,具有較大的教學科研效益和社會效益。
強強共建生態 精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科大訊飛在為人工智能行業蓄積后備力量,但是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更要構建行業生態,源源不斷地為人才培養提供養分。2018年底,科大訊飛與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簽署了產、學、研、用《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特斯聯、寒武紀、第四范式、科大訊飛四家國內人工智能頭部企業,聯合簽署了《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育標準合作備忘錄》。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在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統籌推動下,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加強產學研用合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及培養人工智能+X復合型產業人才。
科大訊飛與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寒武紀、特斯聯、第四范式共同簽署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
構建人工智能培養的生態,科大訊飛的努力才剛剛開始,在將來,國家相關部門聯動越多,產業鏈伙伴參與越多,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受益就越多。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就越能從產、學、研、用做到融會貫通,培育的人才就越快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為此構筑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生態,才能彼此成就,良性循環、實現價值最大轉化。
只爭朝夕玉汝于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在于鍥而不舍,玉汝于成;而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人才培養必須只爭朝夕,在較短的周期內,培養出大批量、適應行業和市場的人才。相信科大訊飛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思路、A.I.+X的人才培養市場導向,再加上擁有與行業強者共建的人才培養生態環境,科大訊飛一定會讓A.I.人才培養這朵鮮花,生長出累累碩果。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4文章
48596瀏覽量
245894 -
科大訊飛
+關注
關注
19文章
835瀏覽量
62130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807瀏覽量
77423
原文標題:兩會觀點解析 | 落實A.I.國家戰略,如何培養新時代A.I.應用型人才?
文章出處:【微信號:iFLYTEK1999,微信公眾號:科大訊飛】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生成式人工智能認證:重構AI時代的人才培養與職業躍遷路徑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關系?
為加速人工智能研發,韓國設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
深開鴻助力啟動“鴻蒙數字技能人才專項培養計劃”,強化數字人才隊伍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