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未來量產落地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8月3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法拉第未來公司(Faraday Future,以下簡稱FF)在廣州成立的睿馳智能汽車(廣州)有限公司已正式更名為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有限公司。至此,許家印以45%的股權正式“收編”FF廣州公司。
FF廣州南沙基地計劃2019年底到2020年初實現投產,首期計劃年產能10萬臺。據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建軍表示,未來十年將在中國華東、華西、華南、華北以及華中地區建設5大研發生產基地,10年后年產能達到500萬輛。產品規劃包括面向全球的FF91和FF81多系列產品,并覆蓋高端、中端、入門級產品,打造互聯網智能出行生態,全面滿足快速增長的不同市場需求。
一個月之前,許家印繼孫宏斌之后以白衣騎士的姿態入場,注資20億美元馳援深陷資金泥潭的法拉第未來。銷聲匿跡多時的法拉第未來,隨后高調宣布,第一輛輛豪華車的白車身已經正式完工并開始整車裝配,首批FF91交付預計將于今年12月份開始到2019年中期完成。這被視為FF91量產計劃取得重大進展。
回溯法拉第未來量產落地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2013年,賈躍亭注資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協助成立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定位于超高端電動汽車。初出茅廬便劍指特斯拉,一時在國內外造車界風頭無兩。
秉持著彎道超車的理念,法拉第未來誕生之日起就一路蒙眼狂奔。2015年11月,FF在美國投資十億元建廠,預計2017年投入運行;2017年1月,FF在CES車展上發布了首款量產車FF91,并計劃在2018年交付。
但事實證明,高速“大躍進”下隱患重重。2017年公布的“準量產車“FF91”,在演示自動泊車功能的時候出現事故,隨即還被業內踢爆該車型達不到“準量產”的標準。此后,FF更是連連遭劫。2016年11月,FF在內華達州的工廠被曝因拖欠供應商AECOM的資金而造成停工。三個月間有6名高管離職;2017年,內華達州的官員指控FF公司并未實際動工,要求退回優惠政策減免2.15億美元;2017年7月,FF公司背后的實際操盤手賈躍亭深陷資金斷裂泥潭,被凍結有關的銀行存款共計人民幣12.37億元人民幣,在去年的“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賈躍亭已經從第31位下降到了第1778位。難以再為處于燒錢造車階段的FF繼續輸血。
從高速擴張到全線潰敗,法拉第未來僅僅用了短短四年時間。
混亂的資本邏輯
在最開始,法拉第未來在資本構成方面一直保持極其神秘的形象。賈躍亭本人一直聲稱自己“只是法拉第未來的投資人和戰略伙伴?!比欢鴵he verge的報道透露,賈跟法拉第未來間的牽扯可不是典型的“投資與被投資”那么簡單。根據法拉第未來提交給加州秘書長的文件顯示,該司初建時名為“LeTVENVInc.”,直至2014年夏才更名為法拉第未來。法拉第未來的原始高管團隊更是幾乎由賈躍亭本人一手招募。
但令人費解的是,雖然已有法拉第未來,但賈躍亭在國內又新創樂視汽車品牌,二者的功能定位幾近完全重合,日漸稀薄的現金流在兩大品牌周轉之間已呈內部搏殺之勢。事實上,賈躍亭在汽車板塊的布局還遠不止上述兩大品牌,據AutoMan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三年間,樂視汽車版塊已遍布出行、研發、租賃等多個領域。
2014年樂視從北汽手里買下美國電動車初創企業Lucid Motors25%股權;2015年英國豪華汽車制造商---阿斯頓·馬丁與樂視共同宣布,簽署研發合作伙伴諒解備忘錄,將攜手打造互聯網電動汽車;2016年廣汽集團宣布與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和眾誠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大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用車、買車、租車換車一站式平臺。每一項業務都需要大量資金。賈躍亭自己也曾表示,樂視汽車業務板塊里,個人已投入了100多億元,但造車至少需要400到500億元的投資,之間的缺口還很大。
一方面是日漸稀薄的現金流,另一方面是法拉第未來膨脹的野心。據相關報道顯示,法拉第未來力圖像對手特斯拉一樣在內華達建大廠,并將生產目標提高到了“截至2025年產500萬輛”。為此,法拉第未來放棄了伊利諾伊州、佐治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幾家性價比更高的工廠。事后證明,造車所需資金遠超最初預計,法拉第未來及其他汽車板塊在短短幾年內燒光了樂視的家底,而此時甚至還未生產出量產車。
而FF公司的員工聘用規模也飽受關注。據相關資料顯示,FF公司的員工人數從2015年底的500-600人增長至2016年夏季的1500人,然而尚處于研發期的FF人員需求并實際并不大,盲目而迅速的人員的擴張進一步加重了燒錢的趨勢。
資金狀況惡化下,法拉第未來的各項規劃都開始出現問題,逐步陷入停擺。2017年7 月11日,FF已暫停擱置了在內華達州北拉斯維加斯市的組裝計劃,計劃通過代工模式讓FF91盡快上市。2017年8月FF經歷了多位高管離職。據說為了解決資金問題,FF已抵押洛杉磯總部大樓向紐約投資公司Innovatus Capital Partners貸款約1400萬美元,期限為一年。
高管離職潮
資金和技術雙重承壓下,法拉第未來的前景愈發撲朔迷離,頻繁的高管離職潮更為彼時的法拉第未來籠罩上了一層陰影。
在法拉第未來創立初期,賈躍亭以新穎的造車理念和高額薪水招攬了一大批造車經驗豐富的高管,很多都來自于寶馬、奔馳、特斯拉等知名公司,當時被媒體譽為夢幻團隊。
但在隨后的合作中,賈躍亭與這批精英高管存在諸多理念沖突。以最為嚴重的財務問題為例,據外媒the verge透露,首席財務官克勞斯在FF任職期間積極籌集資金,但賈躍亭卻拒絕為某些融資提供相應的披露資料,并堅持不肯放棄控制權。最后的結果并不愉快,10月14日克勞斯離職。此后,法拉第未來掀起新一波的離職潮短短一周內,先后失去三個核心部門的負責人:供應鏈管理主管Tom Wessner、內部設計和品牌總監Pontus Fontaeus、IT系統部門主管Michael Hsu。
在三人之中,Wessner的離職是最受關注的。他擁有超過25年的汽車行業從業經驗;更曾經是特斯拉的采購總監,直接保證了特斯拉成功推出ModelS,從一家掙扎于生死線的小創業公司變成如今的行業焦點。加入法拉第未來之后,他繼續負責供應鏈管理核心部門。
此時,國內外媒體對法拉第未來的唱衰論調開始甚囂塵上,賈躍亭腹背受敵,被迫孤軍奮戰。截至發稿,法拉第未來核心五人創始團隊只剩余賈躍亭等三人。7月20日,據外媒報道,FF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聶天心(Tony Nie)已于今年年初不再擔任該公司高級副總裁職位,但記者發現,聶天心在LinkedIn社交賬戶上的工作狀態未變,仍為FF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
法拉第未來前財務總監塞義德·拉赫曼(Syed Rahman)曾表示:“在我供職法拉第未來期間,公司由于缺乏對西方商業活動的理解,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去決策,以及合規事宜,問題被加劇。造車是個高度資本密集型的業務,利潤率很低。因此如果缺乏高效的領導力,就不可能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庇袠I內人士認為,賈躍亭在關鍵崗位上的用人不當也是高管離職潮的重要原因。在法拉第未來的高管團隊中,鄧超英曾一度把控財政大權。然而資料顯示,她在汽車行業沒有任何背景。公開履歷顯示,她之前一直在電影行業擔任制片人。
未來將走向何方?
在商場上最不缺的就是戲劇性的變化。白衣騎士孫宏斌150億元入股樂視后, 開始了樂視去賈躍亭化的進程。2018年3月14日,賈躍亭宣布辭去在樂視董事長的職務,并在當天宣布擔任法拉第未來的CEO一職。此時,曾擁有龐大樂視帝國的賈躍亭已經全線退出,將所有籌碼All in到法拉第未來。
此后FF似乎有了好轉的跡象。
今年上半年,FF收到了多筆大額注資。2018年2月的供應商大會上,賈躍亭宣布FF獲得了15億美元的融資,滿足了IPO錢的資金需求,FF91也將在2018年底交付。6月26日,FF官方宣布經過美國政府近半年的審批后,來自恒大總金額為 20 億美元的首輪融資于日前獲得了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的批準。
FF91的量產計劃也繼續推進。今年3月12日,賈躍亭在微博上發布了FF91汽車的雪地測試圖片,在高寒地區進行測試也意味著FF91已經進入研發最后階段。2018年3月20日,FF在美國漢福德的工廠宣布開工。4月8日下午,通過5分鐘的競價時間,法拉第未來旗下的關聯公司睿馳智能汽車有限公司通過5分鐘的競價,以3.64億的底價拿下廣州南沙區約601畝的制造用地。7月30日, FF91白車身的打造已經在漢福德新裝配廠完成,并開始啟動整車裝配
不過,雖然量產計劃已稍顯明朗,但FF的造車之路依舊遍布荊棘。隨著新能源政策落地和技術升級,國內新能源造車迎來小井噴期,上至一汽、吉利等老牌車企,下至蔚來、奔馬等互聯網車企已經牢牢鎖定百萬元以下的各個價位區間(詳情可見《技術貼!造車新勢力最全評測圖鑒(上)》、《技術貼!造車新勢力最全評測圖鑒(下)》),之前法拉第未來公布的近200萬元的定價顯得頗為尷尬。同時,隨著特斯拉進駐中國進程的加快,倘若FF91量產車型真的能如期落地,定位類似的兩大品牌在中國市場必先會有一場激烈的遭遇戰。
從特斯拉前段時間的種種表現來看,馬斯克進軍中國的野心從未有絲毫松懈。5月中國汽車進口關稅調整后,特斯拉是第一個宣布在中國官降的企業;同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建造計劃也逐漸提上議程,成本預計為20億美元,預計年產能為25萬輛。
法拉第未來唯一得以彎道超車的技術核心優勢也是撲朔迷離,真實性待考。目前特斯拉的最大電池組容量是100kW,而作為“準量產”車型的FF91卻宣布直接“跳級”到了130kWh。
業內人士認為,以法拉第未來目前的研發情況來看,還遠遠難以達到這種水平,而FF發布的官圖時,對電芯數量、化學材料、工作電壓等具體細節并未詳細公開,似乎也在佐證著這一觀點。
總的來說,雖然曾經面臨多重困境,但在近期資本加持下,這家僅僅五歲的年輕企業能否迎來嶄新未來,還是看點十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