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亦是如此,對于智能硬件創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為何?
何為好時代:自打智能硬件創業的熱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是能飛起來的 豬,各種政府政策的傾斜、各種創業服務的完善及升級,讓創業真的不再在一種游離的狀態麻煩到死,當創客概念被熱了起來,其就如山頂巨石有了強勢能,只要撬動杠桿,源源不斷的資源就會向你傾斜,決不讓你孤單寂寞無一物。
那何又為壞時代: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兩面性,而調節兩個極端的技巧無非就是一個“度”的問題,當創客概念盛行,其實一部分泡沫和虛無已有顯現。作為項目評審小組一員,白天談過的項目,到了晚上基本都會回顧一下,煩躁最多。當智能意味著加個APP,頭大的只能是項目投資方,面對眾多天馬行空的硬件項目,早期項目投資孵化風險其實是蠻大的,對于機構篩選項目的能力和精力是個考驗,從這么多繁復的項目中篩選出值得孵化、投資的團隊真的要狠走心才可,不得不制定有效的篩選機制,準確定位每一個項目,不偏不倚。特別是像星云智能硬件加速器這種關注早期項目的機構來講,投資孵化的風險相對較高,項目走心太重要了。
有一個成語叫做七竅玲瓏,這是描述一個人聰明靈巧,
描述一個好硬件項目,我想也是試用的吧,有哪七大特征?何為七竅玲瓏?
團隊質量
當BP投過來,這第一“竅”就是審視創業團隊的品牌人格及評估團隊整體質量,無突出能力?單項能力突出,可是團隊不完整?有大公司經驗,或者能力突出,團隊核心兩人以上?又或者是大公司總監級別經驗/連續成功創業者?種種不同的情況決定了投資人對團隊的定位與認知,這一點是極其客觀的,脫去鉛華,真面目示人再好不過!當然一個單項標準而已,不足以涵蓋全局,如果這方面不夠優秀也沒關系了,咱們繼續看這第二“竅”嘍。
產品進度
產品完整度的問題,談到這里有個好玩的段子在腦中浮現(目前已改觀):前不久一個在全國跑動的投資圈朋友對我講,他在北京待著的時候,創業者讓他看項目,更多的是看著兩三張薄紙(沒有demo)慷慨激昂的講,講到投資人心花怒放,可是晚上躺床上平靜了想想又覺得缺少東西,投資的底氣頓時不足。在深圳待著時,又是另一種場景,更多的是創業者拿著demo或者演示著產品的功能,卻說不出自己產品要做的初衷及后續的發展。另外一些城市還真就沒有這樣明顯的站隊。不管如何,現在的創業圈子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自嗨,每個城市都在互相組隊交融。話不多扯,繼續到產品完整度的問題,作為創業者,你是概念階段?已經開始研發了?還是把原型搞出來開始試產了?又或是已經怒發沖冠開始批量銷售了?這也算投資人在有關周期節點上關注的一個問題吧。
硬件能力
硬件能力,這方面傳統企業或許會底氣足一點,諸如有一定能力,經驗豐富在傳統企業做生產制造、技術支持、或者有底層開發能力、傳感器核心能力,在行業內領先的團隊,當真會在智能硬件路上跑的順點。
軟件能力
智能硬件創業,軟件能力也算投資人考量的一個點,因為用戶體驗你的產品可不只在硬件本身而已,軟件端應用場景及用戶體驗不容小覷,有一定交互能力或者擁有核心算法的團隊,體驗做好,用戶流量還怕個毛線。
產品定義/ID
聊到產品定義了,我覺得你做的東西一定要有用處,滿足用戶精神或者可觸摸的痛點,實實在在的做出解決方案,這樣無論如何都有需求存在,最起碼的證明就是你不是在自嗨燒錢。
渠道銷售
渠道,團隊融資前有在考慮這方面事情嗎?有考慮找一些有相關市場經驗、渠道推廣能力高于同行水平的小伙伴嗎?或者自己本身渠道建設能力及其強悍并能證明。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在我看項目的經驗來講,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混亂(自己的描述很不清晰)、同行平均水平、在一定時間內可形成爆款或局部壟斷、從單品到平臺可延伸,壁壘高。
做創業服務,我不是在抬高創業門檻,初創團隊沒有這七竅玲瓏心也是正常,你可以在某幾方面還處于弱勢(有短板,星云幫你補齊的),投資人看的也是這些項平均之后的結果。當然,投資人有錢任性的話,只要你的項目打動了他(這是后話),就算不具備某些客觀的因素,也照投不誤。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3文章
51407瀏覽量
756655 -
智能硬件
+關注
關注
205文章
2352瀏覽量
10794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