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外科醫生已經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該手術是長而艱巨的過程,通過他的嘴巴從27歲男子的脖子上取出腫瘤。該手術持續超過20小時。從事該病例的醫生擔心腫瘤在患者頸部發展而導致癱瘓的風險。
手術需要三個階段,第一個切割頸部和脊柱周圍的腫瘤。第二階段使用手術機器人通過患者的口腔移除腫瘤。在階段三中,使用髖骨和桿來重建脊柱以獲得穩定性。透過口腔機器人的使用,醫生可以使用放射線來收縮腫瘤,然后轉向手術以徹底移除腫瘤。
該團隊的一位醫生說,這種機器人輔助手術令人興奮,這種方法對患者的創傷也較小,手術發生在2017年8月,這一消息剛剛公布。經過9個月的康復后,病人已重新開始工作,據說已完全康復。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2文章
29385瀏覽量
21122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5G在遠程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案例
未來已來,5G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智慧醫療的世界,揭開遠程手術機器人的神秘面紗,看看5G智能路由器是如何幫助機器人
INDEMIND助力TCL打造世界首款分體式陪伴機器人 Ai Me
作為CES 2025展位面積最大的中國品牌,TCL不僅帶來了諸多前沿顯示、全品類智能物聯生態技術。在AI應用上,首次亮相了世界上第一款分體式AI陪伴機器人Ai Me。同時,這也是首款搭載INDEMIND視覺機器人平臺的家用陪伴

《具身智能機器人系統》第7-9章閱讀心得之具身智能機器人與大模型
醫療領域,手術輔助機器人需要毫米級的精確控制,書中有介紹基于視覺伺服的實時控制算法,以及如何利用大模型優化手術路徑規劃。工業場景中,協作機器人
發表于 12-24 15:03
紫光展銳5G加速云電腦普及,推動云終端市場持續增長,產業爆發將至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問世,標志著計算機時代拉開序幕。彼時的ENIAC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量150千瓦,計算速度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1981年

專家:10年后每個人需要兩臺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現在已經開始在很多場景中有應用,比如迎賓機器人、送菜機器人等。 據第一財經報道,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卓益得機器人創始
testo350加強型—第一臺具有前瞻性的煙氣分析儀手冊
電子發燒友網站提供《testo350加強型—第一臺具有前瞻性的煙氣分析儀手冊.pdf》資料免費下載
發表于 12-03 16:07
?0次下載
借助NVIDIA Holoscan實現實時手術指導
在創建顯著改善手術工作流的系統和應用時,圖像引導手術和手術視覺領域的開發者面臨著特殊的挑戰,包括如何有效組合術前 3D 患者圖像、術中視頻等多模態圖像數據。這是在微創或機器人

開源項目!用ESP32做一個可愛的無用機器人
、固件燒錄等。
注意事項
制作這個機器人的材料成本比較高,接近一臺全新筆記本電腦的價格。此外,如果沒有焊接經驗,整體成本可能更高,因為還需要涉及到PCB組裝。
完成
完成后,
發表于 09-03 09:34
FMEA在手術機器人研發中的應用
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手術機器人已經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然而,如何確保手術機器人在研發過程中能夠穩定、可靠地運行,避免潛在的風險和失誤,是擺在研發團隊面前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