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場全球性的芯片短缺危機最先在芯片制造、封測、設計等上游廠商中間醞釀,隨后蔓延至汽車、家電、手機等下游廠商,并最終深刻地影響到了現實世界。
當你在車上控制車窗、雨刷、空調及影音系統時,就是MCU芯片在發揮作用。據了解,一輛傳統汽車需要70顆以上的MCU芯片,智能汽車甚至需要300顆以上。
而大部分的汽車芯片技術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我們能否突破技術封鎖?國產芯片替代或許才是國內企業應該走的路。
我們很明白,要做到完全地替代是很難的,但在核心技術部分,實現國產替代的確很有必要。
在新能源汽車的整體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莫過于動力電池和功率半導體(IGBT)。通俗講,IGBT可以直接進行電路控制,被看做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業界也把IGBT和動力電池電芯統稱為“雙芯”。所以,對于國內的新能源車企來說,IGBT模塊和電池電芯一樣重要。
然而,如此重要的汽車芯片,核心技術卻主要被外國企業壟斷,尤其是高端IGBT領域,英飛凌等國際巨頭更是形成了較強的技術壁壘。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打破國外的IGBT壟斷已經迫在眉睫。
有分析師指出,芯片短缺問題可能持續到2023年。而從各大晶圓廠的擴建情況來看,最快也要到2022年底建成,也就是說要形成實際產能的擴展,需要2023年初開始。比缺芯、缺技術更嚴重的是,我們缺乏人才。這并不是說在這一領域的中國人不多,而是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人才積累方面十分薄弱。但讓人意外的是,在美國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又恰恰都是中國人。
fqj
評論